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7B版:老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的赤脚医生三哥

左为三哥,右为本文作者

□刘科

三哥是我二大爷的儿子,在家族中排行老三,故称三哥。三哥原名刘志,因与村民重名,后改名为刘增。三哥在奈曼旗青龙山中学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我七八岁的时候,1970年前后,我三哥被生产队选定为赤脚医生人选,参加了奈曼旗卫生局在新镇公社举办的赤脚医生训练,大约1个月时间。三哥参加赤脚医生训练班之前和我拍了1张合影(照片左为三哥,右为作者),培训完成后就走上了赤脚医生的岗位。

在三哥之前,村里有位名叫王殿奎的老中医,当时已经80多岁,基本上不能行医了;给小孩接生都是由我同学陈永江的奶奶,陈奶奶在村里人缘特别好,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陈奶奶接生的。我们村位于奈曼旗南部山区白音昌公社的西北部,牤牛河支流石碑河中游。小村缺医少药,离最近的公社卫生院也有20多华里。那时候如果村民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啥的,都是用自己的土办法解决,土办法失灵时,大部分人只能硬“挺”,只有病情严重才送往公社卫生院治疗。

三哥当上赤脚医生后,仍然下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挣生产队工分。平时劳动三哥随身背着一个带有红色“十”字的医药箱,装有临时急用药物和注射器、听诊器等医疗用品。遇有情况,及时诊治。三哥参加培训时间不长,但当时那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效果很好,没事时三哥总是捧着那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学习。三哥能熟练地使用听诊器,能进行中医的“号脉”,救治了很多村民。三哥看病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一般先用听诊器“听”,在病人的胸前、后背反复听;然后用手“把脉”;翻看病人眼睑,叫病人把嘴张开查看舌苔。通过“听、看、切脉”等程序,对病人病情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是小病,而且问题不大的,便从医药箱拿出药,标注好剂量,让病人服下。交代病人或者家属按时吃药,强调好注意事项。如果病情严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或者没有相关药品的情况下,就提示病人或病人家属到公社卫生院就医。

三哥行医期间,为本村村民一般疾病的诊治、打针(肌肉注射针)、打“吊瓶”提供了极大地方便,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小村神医”。三哥经常背着药箱上山下地参加生产劳动,遇见村民主动打招呼,得到了村民的尊重和信任,谁家有“大事小情”都把三哥请去,奉为上宾。十多年来,三哥不负村民所望,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为村民的健康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980年,我二大爷在奈曼旗青龙山中学退休,根据当时的政策,安排三哥接班去学校工作,从此告别了他心爱的赤脚医生职业。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