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正式公布,我市年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6.2亿元,同比2020年增加1.48亿元,增长31.4%,排全区第五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44%,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位列全区第六位;财政科技投入1.51亿元,同比增长46.6%,占一般公共支出预算0.4%。全市研发投入经费和强度连续两年实现大幅增长。
为破解研发投入不足这一突出问题,我市深入开展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建立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对不同主体有针对性地出台激励性政策,努力形成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金融支撑、社会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围绕创新主体能级提升,持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双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筛选出龙头企业、创新成长企业和中小潜力企业,重点跟踪摸排,形成高企申报后备企业梯队。年初以来,全市共有2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荐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印发了《通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着力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强化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2年度,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49%以上。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增强政策执行确定性,提升企业创新获得感。年初以来,全市汇算清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较上年同期增长25.7%,加计扣除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1.3%。充分落实《通辽市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梳理出符合奖补条件项目50个,奖补资金1200余万元。
强化研发统计精准服务。为切实解决企业在科研创新、研发投入、政策把握、实操误区等方面的问题,市科技局抽调重点业务骨干,联合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协同企业科技特派员组成专项服务组,深入全市239家规上企业实地调研,开展政策宣讲、归集培训、数据分析等“组团对点”式服务,有力促进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和应统尽统。(仇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