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6B版:书香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本让人着迷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

文/齐凤艳

查令十字街84号在英国伦敦。1930年到1970年,这里曾有一家书店: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就是这间书店,于1949年秋天在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刊登了一则专营绝版书的业务广告。于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作家海莲·汉芙“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在一天晚上浏览到了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广告。她热爱文学,喜欢读旧书,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查令十字街又是欧洲有名的书店街,一定有她在美国求之不得的旧版书吧。于是,在这一年的10月5日,海莲给书店写了一封信,信中列出了一份书单。

于是,她与店员弗兰克·德尔之间长达二十年的跨洋通讯开始了,之后便有了这本书名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信集。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弗兰克为海莲找书,向她推荐书。书店有的,他为她精心挑选品相好的;书店没有的,他会推荐类似书籍,或者许诺多方寻找,有的书他花了三四年才找到。海莲不催促,也不另寻卖家,她耐心等待。因为她知道,弗兰克一定能为他找到。这是两个爱书人之间的默契,而不仅仅是买卖双方的信任。等待也是关系的延续,总有一天会收到来自远方的惊喜。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籍和信给海莲孤独的创作带来了安慰,也给她落寂的心灵带来期许。他们互相尊重,珍惜远方的知己。

二战后,英国物资比较匮乏,而美国则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当海莲知道店员生活困窘后,立刻为书店的人们送去火腿、干燥蛋等食物。善良的本性让她跨越万里获得了友谊,也让煎熬中的店员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信中海莲和弗兰克谈书。海莲讲述她喜欢读旧书时说:“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海莲还会和弗兰克谈一本书翻译的好坏,告诉他收到一本心满意足的书的时候,她把它摆在案前,不时停笔抚摸它。

在这二十年的通信中,我看到了一种伟大、超俗、朴素、真挚的情感。独居的海莲是孤独的,某个午后,当她穿着破旧的睡衣,躲在床上抚摸弗兰克寄来的、他曾经抚摸过的书籍,是不是也能够感受到这书籍还带着弗兰克的体温。海莲在一封信中,写到:“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在乡间公路上,风尘仆仆的弗兰克,想着为海莲搜到她钟情的图书,而在兴致勃勃地奔走着,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

通过书信,他们彼此已融入到对方的生命里,走进彼此的灵魂深处。一封封书信,都是对方生活的真情告白。二十年就这样静静地过去了,那是近万个日子的积淀,也是近万个日子的向往与思念。一个在信中问:“你还在吗?”一个在信中答:“很高兴又有了您的消息。”而弗兰克在最后一封信里,写到:“我们依然在,手脚也还勉强灵光,想念你。”如果你看过同名电影,你一定会为电影里刻画的一个镜头而感动不已:那就是当弗兰克获悉海莲不能来伦敦时那内敛的失落与渴望。然而,真情也无需告白。在这些信件中,一切都是那么含蓄,温情脉脉。

在书籍的最后一封信里,海莲对她去英国的朋友说: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我经历了一次精神之旅。这些书信是主人公自己亲自写出来的, 而不是由哪个作家杜撰出来的。简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淳朴的馈赠,而一切因为围绕着书籍而展开,所以一切又那么直击心灵,高雅而富有诗意。

另外,难以忘怀的还有信中所体现的人和人之间质朴、真诚的情感。在如今这个浮燥快节奏的时代,读着作品中的一封封来信,仿佛沐浴在一缕缕轻风中,耳目清新,心神安逸,洗尽铅华,观照内心的真实,领略书籍带给我们的无限温馨。

最后,我想用海莲在信中的一句话来总结读《查令十字街84号》的感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查令十字街84号》正是一本这样的书!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