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秀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静的读完《三千孤儿入内蒙》这部作品,我再一次被数千位草原额吉的事迹所感动。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史诗般的历史佳话发生在六十多年前,上海与内蒙古之间一场震撼人心的孤儿大迁徙,一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粮食和食品供应缺乏,长三角一些农村家庭的父母因为养不活孩子,为了保住孩子的生命,忍痛把自己的亲骨肉留在了繁华的上海,希望他们能够有机会活下来。然而,当时的上海情况也不乐观。这些孩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好多孩子还得了疾病。上海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党中央对此事高度重视,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这些南方孤儿接到大草原来抚养,并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一时间,“一切为了孩子!”成为内蒙古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三千多名来自南方的孤儿,小的刚刚满月、大的也不过几岁,要知道当时草原牧民的生活也不富裕,经济水平很低,粮食供应很不充分,普遍缺吃少药,但纯朴善良的内蒙古各族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嗷嗷待哺的孤儿们,从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先被统一送到临时保育院集中抚养。等到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之后,再被送去领养家庭。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送往四子王旗临时保育院的28个孩子,在那里,孩子们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都贵玛。这位19岁的草原少女成了孩子们的额吉,当时,孩子们又小又弱,不停地生病,哭声此起彼伏,都贵玛额吉从喂饭把尿做起,没日没夜的照顾孩子们,忙得焦头烂额,一旦有孩子生病,她还要冒着草原刺骨的寒风,骑马奔波几十里送孩子们就医……一年多后,这28个南方孤儿再也不是刚来时的面黄肌瘦了,也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疾病挨饿而夭折。
孩子们慢慢适应了草原的环境,每当养壮或养大一个,就有家庭来领养,都贵玛经历了28次痛苦的离别。孩子们被收养后,都贵玛还经常骑马去看望他们。草原额吉精心呵护照料每一个孤儿,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给他们缝新衣、做新被褥,用新鲜的牛奶、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走路、说话,送他们去上学读书,帮助他们成家立业。
2019年,草原母亲都贵玛获得了“人民楷模”荣誉称号,都贵玛却说:“这枚勋章不只是给我一个人的,是颁给所有草原母亲的。”是的,像都贵玛这样尽心尽力用心抚养国家孩子的草原额吉,草原上还有几千位。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草原额吉用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血缘的母爱和温暖拯救了三千多名孤儿的人生,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佳话,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交流交融的民族情谊。几十年来,这个故事被久久传颂,山河为证,岁月为名。
如今这三千孤儿早已变成草原雄鹰,融入草原多民族大家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草原额吉的大爱和深情,将代代相传,成为中华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将永载史册。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心所向,只要我们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就一定能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携手迈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作者单位:保康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