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探源西辽河文明 擦亮通辽文化名片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辽河文明由各民族共源共享共建

——访中国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

张继焦

本报记者 张馨月 王晨曦

中国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表示,文明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而且西辽河也是咱们三条大的文明流域之一。这条流域孕育出很多文明,而这些文明的源头也是一样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发开创的。在未来,这些文明也应该由各个民族共享。文化的“三共论”,就是共同来源、共同分享和共同建设。我觉得西辽河旅游文化很丰富,我们现在也找到了它的源头,这个源头我觉得可能是很多民族共享的,各民族有共同的来源,也应该共同分享、共同建设。

中国的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面的民族关系、上位层面的国家全局、“民族”与“国家”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民族多元奉为第一价值的“新国家主义”。

换一个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族”理论,即“新国家主义”,坚持国家主导、政党领导、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复合性、协同性治理,从而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同时在场和共同发展,其中国家力量具有根本性、主体性作用。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