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探源西辽河文明 擦亮通辽文化名片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西辽河文明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

——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崔明德

崔明德

本报记者 张馨月 王晨曦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崔明德表示,西辽河文明就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深入挖掘西流河文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深入挖掘西辽河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的突出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贯穿于多民族中国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主要应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汉化”与“胡化”所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个维度,以及政令、经贸、战争、通婚、迁徙五个层面观察研究“三交”史。五个维度和五个层面只是“三交”史观察视角和研究领域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领域和专题需要专家学者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如从丰富的历史文献、各类文物、考古资料、民间传说、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册封制度、墓葬形制、敦煌壁画、阴山岩画、服饰元素、音乐舞蹈以及各个时期各地的实践活动等观察“三交”史的多种类型,深入探究民族交往的方式、民族交流的广度、民族交融的深度。只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全面梳理多语种史料,扎实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就会丰富“三交”史的研究内容,推动“三交”史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贡献智慧。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