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聚焦提质增量 实施肉牛集中育肥工程

——我市全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邵南

我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通过聚焦提质增量,实施肉牛集中育肥工程,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大力发展专业育肥

近日,记者走进科左后旗阿古拉镇赛音呼都嘎嘎查散栏育肥牛户红梅家,她正在忙着给牛喂料。红梅介绍,散栏育肥模式育肥牛出栏可根据市场价格灵活掌握,育肥牛拉骨架期、脂肪沉淀期均可出栏。科左后旗是黄牛养殖大旗,近年来,该旗聚焦提质增量,实施肉牛集中育肥,鼓励“散栏”饲养,一批专业的养牛示范户脱颖而出,红梅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肉牛专业育肥,出台扶持育肥牛养殖特别是深度育肥的政策措施,加强育肥牛出栏任务指标考核。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自备育肥牛场,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屠宰企业育肥牛自给率。扶持“二槽子”牛养殖场接续后期育肥,鼓励能繁母牛养殖户自繁自育直线育肥,推动规模养殖场与本地屠宰加工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建立稳定的牛源供给渠道。2023年,集中育肥牛达到了30万头。

扩大育肥牛养殖群体

在通辽市天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努古斯台镇养殖基地,一座座现代化肉牛养殖棚舍内,全自动填料设备正在添加饲料。该养殖基地设计存栏1200头肉牛,目前存栏800多头,正在陆续进牛。通过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名饲养员、2名司机、1名兽医就能管理这座养殖基地。2022年出栏2000头肉牛,平均每头牛实现净利润1600元左右。

通辽市天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副总张福全表示,“通过集中养殖,包括营养方面的调理,我们达到了最大化的利润,我们的肉牛养殖日增重能达到1.5公斤以上。”

我市不断扩大育肥牛养殖群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推行“村集体建场、合作租赁”等发展模式,引导养牛户“退村进场”、园区化托管经营。突出以大带小、协同发展,引导中小养殖户发展肉牛育肥,通过托管代养、统一饲养管理等方式,扩大育肥牛养殖群体。鼓励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购买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养殖场开展集中育肥。2023年,全市建设改造育肥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30个以上,盘活闲置规模养殖场10个以上。

强化粪污资源化利用

“自从有了粪污处理厂,牛粪可有了好去处,不仅改善了牛圈环境,还挣了2400多块钱。”说起牛粪处理,库伦旗水泉乡水泉村的村民于显九笑得合不拢嘴。

水泉村养牛户多,每天产生大量的牛粪,以前除了一部分用来春耕播种时当肥施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堆积存放,不仅占地,还污染了人居环境。

为有效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2022年,水泉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集体经济收入+社员资金入股”的方式投资30余万元,采购粉碎机、传送设备、过滤设备、铲车等机械设备,建设占地面积为13800平方米的助农利源禽畜粪污处理厂,以每立方米40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禽畜生粪。

我市继续强化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强肉牛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污染防治监管执法,鼓励通过有机肥企业市场化收集处理、养殖场户自行堆肥还田利用等多种方式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2023年,全市大型肉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