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西辽河文明绽放新光彩

本报记者 任杰

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西辽河文明是这座城市的根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丰富了人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华文明的新曙光》中指出,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这里可谓“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西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突出,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知名红山文化专家刘国祥说。

赓续文明根脉,追寻文化价值,需要在时代发展中叩问现实意义,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市积极开创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引入新业态,融合优质资源、展示历史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深入地释放地区经济活力,为通辽文化旅游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契机。

“西辽河文明”常态化研究逐渐深化,成立西辽河文明研究工作站。我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可移动文物78142件套,分列全区第三位、第四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发展。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传承人12名,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5项、传承人88名,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累计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基地)72个、非遗进校园193所,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保护、传承、发展的良性格局。

持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全市各专业文艺院团共创作艺术作品213件,并荣获诸多大奖。其中,舞剧《天上的风》、视听音乐会《敖包相会的地方》、交响乐《草原意象》等舞台剧分别获国家、自治区、市级文艺创作奖项;2019年,广播剧《蒙古马》首获内蒙古自治区第14届“五个一工程”奖。

启动文化精品创作奖励扶持工程,已奖励扶持百余个文艺作品;各国有文艺院团每年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文艺演出活动100场;各乌兰牧骑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超千场,受益群众60余万人;乌兰牧骑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9支乌兰牧骑,民间艺术团3000多个。

今年,我市发布文旅区域品牌“悦来通辽”,品牌广告语为“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策划推出“探源之行、漫游之旅”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统筹全市9个旗县市区共同营造“促文旅消费、抢文旅市场、拼文旅经济”的浓厚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旅动能。

下一步,我市将立足已有基础,发挥本土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围绕“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文旅品牌,继续推动实施以“探源之行、漫游之旅”为主题的“1+8+N”节庆活动,“1”是科尔沁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全市计划举办的226项文旅活动都属于此范围;“8”是指市及旗县具有一定传统的代表性活动,即8·18哲里木赛马节、阿古拉草原文化旅游节、乌旦塔拉枫叶节、金秋采摘节、“云之都·芍药之城”文化旅游季、中国·库伦安代艺术节、扎鲁特旗山杏花·杜鹃花节、奈曼沙漠那达慕和越野群英会等8项重点文旅节庆活动;“N”是围绕以“活力运动、花季漫游、风采艺术、冰雪狂欢”四大主题为统领的218项融合线上线下的文旅活动,力争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持续促进文旅消费升级。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