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彦臻) “我家现在有两头优质母牛,总价值在50万元左右。”布和白乙说。布和白乙是谁?他是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甘旗卡镇协日勒台嘎查村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兽医,也是饲养乳肉双产牛的“老行家”。
“我养的都是德国、法国、加拿大优质品种乳肉一体改良牛。买牛时,要挑选改良程度高的基础母牛。在购入基础母牛后,要第一时间做好系谱档案登记,每代配种时选择远缘的父本冻精,避免发生近交衰退。”说起“养牛经”,布和白乙头头是道。
从布和白乙的“养牛经”不难看出,养好牛、养精品牛稳赚不赔,提高母牛的受胎率、繁殖率、犊牛成活率、缩短产犊间隔更具重要意义。
通辽是“中国黄牛之乡”,肉牛产业历经70年发展历程,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荣获“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美誉。近年来,通辽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产业重点培育,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见行见效,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2022牧业年度牛存栏36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17万头。
为提高母牛繁殖率,我市以良种化繁育为目标,全覆盖推广良种应用。建有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公牛存栏180头,年生产冻精350万支以上。实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示范工程,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达到64个,超千头嘎查村达到604个。突出抓好“小规模、大群体”种养结合发展模式,逐步推动基础母牛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组织开展良种母牛普查鉴定,将达到国家标准中国西门塔尔母牛一级以上的牛认定为良种母牛,佩戴统一耳标,建立电子系谱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今年上半年,全市精养繁育户达1200户,特一级基础母牛存栏3万头以上;全市57个重点区域冷配改良示范村建设全面启动,市旗两级包联人员对包联村牛存栏情况、改良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制发《全市牛冷配技术员考核办法》,加强改良员队伍教育管理,确保优质良补冻精直达养殖户;对全市精养繁育户进行摸底、对特一级良种基础母牛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养殖户观摩学习;针对“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开展调研,从基层农牧民生产经验中提炼总结精养精育技术规程;积极应对活牛价格下行压力,引导养殖户“留优保母”,加快淘汰改良程度低、生产性能差的劣质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