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7B版:记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通辽的颜色

文/杨思颖

老通辽的房子,印象中大致可分为“绿”“红”“黄”“白”四种颜色。这些颜色分类的依据,不止是建筑本身的色彩,而是融合了当年对它们所处的街道环境、时代风格以及我的童年印象所得出的结论。小时候对世界的感知是单一的,又是宏大的,几乎一栋房子就可以代表一个主观的印象,所以为了通辽正在消失的老房子和记忆,我决定简单记录两笔。

“绿”是贯穿上世纪80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主体颜色,也是有生命的颜色。刷墙的涂料是绿色的,马路上的标识是绿色的,人们穿的衣服也是草绿和靛青的混合色。印象最深的,要数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郁郁葱葱、合抱交织成绿色的棚,给过路的人们带来清凉。通辽一副食(原址位于现在的金叶商场)就是一栋位于明仁大街,仿古风格的建筑,在计划经济实行供给制的时代,一副食是通辽最大的国营副食商店。我还记得店里商品众多,摆满了干鲜果品、文具纸张,物品丰富不亚于现在的商超,在一片土色的建筑群中,一副食绿色的屋檐是那样的显眼,让所有小孩子们都趋之若鹜。

绿色的通辽林业局坐落在西拉木伦大街,隐藏在一片绿荫之中,没有太突出,在我童年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堪比“避暑山庄”的存在,外观主打一个绿色,建筑风格像一栋别墅,宽敞的大厅里设有一方水池,养着几尾金鱼(类似于现在商场一楼的喷泉)。那时,林业局大院成了附近孩子们的乐土,在大厅里嬉戏,在外面的缓坡上骑车,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的园游花卉展,奶奶带着我去凑热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了一把“古色古香”的韵味,满楼绿意葱茏,盆花吐艳,古筝悠扬,恍若大观园。

“红”经常被掩映在杨树绿荫之后。各种有集中供热和没有集中供热的住宅楼都是红色的,一块块红砖非常显眼,它们就像搭建旧日岁月的一砖一瓦,垒起了通辽百姓吃穿用度的日常生活,搭火炕时会用,建烟囱时会用,垒炉灶时也会用,烟火气十足。可以说,没有红砖,老百姓的日子就少了一种色彩。

上世纪80年代,那些砖瓦结构的或是平房或是楼房的住宅区,都是特定时期“私建公助”的产物,即单位解决用地,建房者自行施工建筑,产权归个人所有。在这些楼房与平房中间是一条条小路,也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他们在路上打闹、嬉戏,偶尔也会趁着工人师傅不注意,顺走一块红砖藏在军用挎包里,至于这红砖是用来吓唬同学还是拍核桃就不得而知了。当然,那些红砖的命运都是被老师及时发现并没收。“红”是一个狂热时代的印记,也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

“黄”是景观建筑常常会用到的颜色。比如建国路南端的电厂招待所,三栋典雅的“点式楼”,上为住宅,下为商用,是当时建国路的地标性建筑。再比如1992年建成的百货大楼、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的留学生宿舍楼,明黄色掩映在西拉木伦公园的绿树和广场间,是很多通辽人相册中的童年记忆。虽然对于老通辽人来说,与狂风卷起的漫漫黄沙相近的黄色并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颜色,但是这明快鲜艳的黄色建筑却让当时的人们心生一份美好。

西拉木伦公园让通辽人第一次领略了广场式公园的风采。它那以褚黄色镂空砖为标志的门墙成了人们的打卡胜地,每到周末,人们熙熙攘攘,抱着孩子,伴着老人来这里休闲娱乐。金黄的太阳花,五彩的风车,明媚的风景,让人们身心愉悦。如今,西拉木伦广场的门墙早已不复存在,但那鲜艳的摩天轮还在,那里仍然是孩子玩耍、老人休闲的好去处。

“白”是一种纯净度最高的颜色。印象里,通辽的白色是纯净柔和的奶白色,一块推车叫卖的“乳品厂冰砖”,就能带来夏季的无限清凉;一桶刚挤好的纯牛奶,便能让人感觉到草原的甘美温馨……老通辽有很多白色的建筑,电厂的烟囱是白的,路边蒙古包造型的雕塑是蓝白相间的,再搭配上蓝天白云,干净而安闲。当夕阳烧红了天边,那一片白色就染上了锦缎般绚烂的酡红。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篇,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草原的时候,该是怎样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单调的红绿黄白,都已经被更加绚丽的色彩所取代。如今的通辽高楼林立,交通便捷,人来车往,发达不同往日,但是一个城市记忆的底色,如同沧桑变迁的历史,和长辈奋斗的足迹,都应该被铭记。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