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几年,库伦旗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把牛产业作为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紧紧抓住“牛”鼻子,大力发展“牛”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起过上“牛”日子。
走进茫汗苏木白音好来嘎查白音茫汗养殖专业合作社,圈舍里的基础母牛“哞哞哞”地叫个不停,饲养员正忙着清理圈舍,给牛添草加料。白音茫汗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8年4月注册成立,主要依托中央及自治区重点扶持资金、乡村振兴帮扶资金、人畜分离项目资金等,同时吸纳群众入股,共投资525万元建设标准化棚舍、草料库以及管护用房等,由原来粗放型、零散型、污染型饲养转变为科学化、环保化、生态化饲养。“合作社采取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销售‘四统一’模式,揣犊母牛、育成母牛、断奶牛犊都分圈饲养,今年合作社集体经济分红8万元,预计明年能达到12万元。”白音好来嘎查党支部书记宝钢介绍。
白音茫汗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通过科学繁育、严格选育、标准化饲养,探索出一条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科学养殖之路,形成了“支部带动,项目联动、集体收益、群众增收”的新局面。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三处养殖场,牛羊存栏达300头(只)左右,让群众从养殖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直接带动6名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70余户农户每年分红。饲养员布仁巴特尔就是受益人之一,“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一年能挣5万元,这笔钱对我们家来说作用很大。”布仁巴特尔满脸喜悦地说。
通过发展牛产业,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牛”。王海青是库伦镇库伦沟嘎查养殖户,随着牛存栏量的增长,饲草用量增多,养殖成本增加。针对这一情况,他不断总结养殖经验,转变传统养殖方式,繁育优质基础母牛,牛犊进行短期育肥,5到8个月快速出栏,在控制养殖数量的同时确保养殖质量,既节省了养殖成本,又快速见到了效益。王海青说,大大小小16头犊牛今年全卖的话,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
这些年,王海青家的牛存栏从未超过30头,而年均收入也从未低于30万元。作为库伦旗肉牛养殖示范村,库伦沟嘎查不断引导养殖户创新养殖模式,在品种改良、育肥等方面深度谋划,鼓励少养精养,稳数量、提质量、增效益,确保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目前,全嘎查肉牛存栏达2700多头,167户598名村民平均每人4头牛。
目前,库伦旗肉牛存栏达41.3万头,现有人口平均2.7头,乡村常住人口平均4.6头,位居全市第一。全旗8个乡镇苏木养殖存栏均已超万头,有超千头嘎查村135个、超百头养殖场140个,肉牛养殖已成为该旗富民强旗的支柱产业。
库伦旗肉牛产业推进组组长白青山说:“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稳数量、提质量、增效益,成立了肉牛品质改良博士工作站,通过举办肉牛大赛、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广大农牧户养好牛、卖好价的认识和积极性;二是重点围绕肉牛产业强链、补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肉牛屠宰企业和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三是重点围绕生态、经济双赢目标,加快推广舍饲养殖,加大种草种树力度,封禁保护,恢复生态,推动放牧场向打草场转变,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梅英 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