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洋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近期读完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这是一部被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歌谣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作者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写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在艺术形式上是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作家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初读有轻松之感,然而读下去心头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笔锋犀利,与女词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有一些类似,并一直处于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是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呼兰河传》的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有一种别样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竟热气腾腾的了。”多么典型的东北小镇,多么有意境!大泥坑子、卖麻花的、卖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祖父的后园、玫瑰花、狗尾草、火烧云……读吧,小镇的童年生活皆历历在目。“拉大锯,拉大锯,姥爷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听吧,有趣的童年歌谣亦声声入耳。作者写的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造作,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的后几章写了贫苦的生活,虽贫苦却能苦中作乐,让人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写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评头论足,使人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最后,写王大姑娘同冯歪嘴子的爱情,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我特别欣赏萧红的语言风格,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娓娓道来,感受作家语言中透出的机智与幽默。你绝不会因为一个个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书中的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让我们既同情呼兰河镇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在心里原谅了他们的麻木不仁。
合上书,觉着茅盾先生的评价真是太到位了,《呼兰河传》——如诗、如画、如歌!
(作者单位:通辽市城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营销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