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6B版:书香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期待并热爱着

文\刘秀

近日,读了一本教育理论书——来自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是一本建立在最普通的信念之上的书——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本书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强烈的认同感:同样的恐惧、同样的烦忧,同样的喜悦……

在烦劳的工作中,教师习惯于审视学生而疏于内视,各种负面情绪常会堆积于心里。《孟子·离娄章句上》有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阻碍时,只有先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才能深入到学生心中,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

上班之后的这几年,我发现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的期待并不容易长久维持。当教师倾注心血教学,而学生不能即时予以良性反馈时,教师就会判定——我的工作是无效的,长此以往,职业倦怠就产生了。“我们的工作应该是赋予我们活力的,而不是扼杀我们心灵的。”

“优质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款待,而且总是一种主人比客人收益更多的款待。”揆诸教育的本质,不仅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教师更应该是教育的受益者,“蜡炬成灰”这个说法不受现代教育者欢迎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而非教师的自我消耗。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下的一些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别急,慢慢来,所谓“静待花开”就是这个意思吧。

“放下助人情怀,尊重他人命运”是绝对的悖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我尽力了”“我放弃了” 这样的话有两种职业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医生和教师。教师是助人的职业也是助己的职业。当我们与我们的学生相遇在一间教室里,就已经参与到了彼此的命运中,成千上百个年轻人用他们的鲜活气息来充盈我们的生命活力,教育是最能滋养人心灵的工作。

“多少教师因学生而痛苦,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学生,这时候工作就成了一种受苦的文化。”“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这两种相对立的工作心态我都是体验过的。以自己为例,前年刚当班主任的时候,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心怀恐惧。我的想法套用契诃夫《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结果可想而知,乱子不断。现在回头再看,作为教师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权威冲动。现实中这样掌控感是虚假的,即便再有经验的老师,也可能会面对意想不到的问题。

教育的恐惧是“任何有良知的教师必然会面对的煎熬”,也是教师获得勇气、教师职业生命获得新生的契机。只要你是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就会产生挫败感。但正是在这挫败之中,才可能积聚起新的勇气来,去接纳去引领每一个让我们心生恐惧的学生。这个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接纳自我引领的过程。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每天都会写心得。当我从这些事中有所收获、对学生有帮助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太棒了!原本让人烦躁的事,变得有趣起来。

“教育愈加痴迷于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的空间。”这句话作者写于二十几年前,非常有前瞻性。标准化测评可以相对直观的展现教育教学成果,推动教育实践,但是如果只以此为标准,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国内专注于“教学勇气”研究的学者张文质说:“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断地窄化人的视野,不断地把人竞争化,不断的把人异化,使得生命处于可怕的危险之中。”这种危险不仅仅是针对教育的受体——学生,对于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各位教师来说更加危险,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

让我们做一个行走在教育原野上的思想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铺设桥梁,让自我在思考与践行中汲取力量,带着爱和善良,责任和担当走向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通辽实验中学)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