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玲 杨悦 白鹭
走进奈曼旗版画基地,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有一间每天都敞着门的工作室是王作才老师的。”奈曼旗版画院的院长王志成介绍说。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王老师一双刻刀磨出老茧的手,透露出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40余年来,王作才创作了众多作品,且多数为大幅或系列类,时常一幅版画作品的创作时间达数月、甚至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给了版画,工作室也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他看来,持之以恒的创作是自己不变的艺术宗旨。
王作才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六届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原通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通辽市人民政府授于“版画技能大师”。王作才的版画作品先后16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两次获得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牌奖,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文艺奖“萨日纳奖”,连续三次获得通辽市科尔沁文艺奖。
1959年,王作才出生在奈曼旗土城子乡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儿时绘画条件艰苦,但这并没有挡住他的热情,捡到别人废弃的旧报纸和黑炭用来作画;或直接坐在牤牛河边上,用柳条在河岸边的泥上画。后来,正式学习绘画,从临摹肖像画,为了画好一个人物的鼻子用上一天的时间,到后来转变为找同学当模特写生,王作才作画认真又刻苦。
“从小喜欢美术,大概是从70年代末正式学习的,当时学习美术的条件非常艰苦。后来,我才真正接触到了绘画,感受到了线条语言的魅力。”王作才回忆道。
1980年,哲盟版画涌现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版画作品,王作才深受吸引。版画一刀一痕,生动有趣,寓意深远,在王作才的心里激荡起无尽想象,也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激情。他认为版画是一个可以深刻表达对家乡、对生活热爱的途径,他选择了坚持在这条路走下去。
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984年,王作才到奈曼一中教学,走上了美术教育的道路。他用行动践行“以美育人”“以艺化人”的教育理念,在从教的37年里,共培养了1000余名美术专业人才,学生们毕业后分别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成就。
每逢假期,王作才就会到国内各地的美术馆和艺术馆观看展览,同时在线上预订美术刊物,学习和吸收大量西方现代艺术作品中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
西方表现派、印象派、抽象派等艺术派别的超越生活、充满韵律的艺术语言使王作才的版画艺术风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吸取民间传统造型到具象写实的版画,再到极具抽象和表现艺术风格的版画,王作才深深的钻研着。他将西方艺术手法与草原人民的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以草原生活和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看的多了,很有启发,那些线条和技法都可以融入到我的画面中,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王作才富有感情地说:“我的作品强调点线面,强调视觉冲击力,主要表现物体的动感和力量,展现出诗歌一样的节奏,音乐一样的旋律。”
1991年,王作才以家乡奈曼风景为题材的作品《塞外皓月》《秋林出月》和《大漠风》入展北京美术馆,作品《秋林出月》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奈曼旗的美景。
1992年,王作才创作的《秋风》,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铜奖;1998年,王作才创作的《草地风》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版画作品展铜奖;2006年,王作才创作的版画《守望家园》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萨日娜”奖。王作才的版画作品先后被深圳、江苏、广东、贵阳、内蒙古美术馆和内蒙古博物馆收藏。
在这期间,王作才也在不断创作国画,创作了《永远的丰碑》《走马》《情满北疆》等极具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从1984年至今,王作才利用业余时间共创作了200多幅版画和国画作品,也逐渐成为了奈曼旗乃至整个科尔沁版画(哲盟版画)的领军人物。在以王作才为首的版画家的引领下,奈曼版画慢慢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成为了一支科尔沁版画的生力军。
2023年,王作才创作了一幅约5米长的版画——《奇美奈曼》。这幅巨画充分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对画面中的每一个地理位置、每一个地貌的特点他都会考察多遍,深刻于心,确保画面呈现的效果准确、真实。
“画面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主要表现奈曼旗南山中沙北河川的壮丽景色,从奈曼旗青龙山镇画到大沁他拉镇,然后连接孟家段以北的河川,这就是奈曼旗的地理特点。”王作才凝视着画作说道。
2024年,王作才创作《蒙古马》系列作品,共20幅,画面中展现了套马、驯马、赛马和马术等场景,充分展现出了蒙古马坚韧、勇敢、忠诚的优秀品质,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与马之间的深厚情感,还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了民族文化的力量和少数民族地区团结奋进、和谐共生的精神风貌。
王作才以版画镌刻时代更替、命运流转,始终坚持在创作中创新,不断加深艺术造诣。他的版画风格大气质朴,线条粗犷有力,笔法精练豪放,强调民族性、地域性,内涵深刻、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