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擦亮西辽河文明“金色名片”

——2024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杨永娜

齐聚西辽河畔,对话亘古文明。8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学者和文化界精英齐聚通辽,共赴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

2024西辽河文化研讨活动由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史学会、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同主办,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承办。活动期间,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交流心得,深入通辽市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探索“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关系,深入挖掘西辽河文明的历史价值,并探讨其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专家学者们以《从西辽河文明实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三交史”的五个维度和五个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乌桓的南迁入塞与融入中华》《“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从“国家—民族”理论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题的报告内容丰富新颖,报告方式精彩纷呈,生动有趣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让参会人员沉浸其中,大家时而拿起笔来认真记录,时而报以热烈掌声。

西辽河,这条蜿蜒流淌在通辽大地上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这片丰饶的土地,更孕育了璀璨夺目的西辽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与黄河、长江一样,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代表性符号。通辽地处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至今保留着史前聚落遗址、辽代墓葬、金代界壕、清代王府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西辽河文明所代表的北疆文化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虽然有文化上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最终成为一体。以西辽河文化作为一个标志来统合北疆文化的整体发展,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赛说。同时,她认为西辽河的文明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化研讨未来会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

“西辽河文明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试图构建西辽河文明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通辽市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品牌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南边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吕文利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认为:“要重建文化靠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靠考古学来呈现,考古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前所未见的材料,凭借这些才能够重建前文献时代的信史,西辽河地区以通辽为中心发现了大量的史前时期的上古文明遗存,这对于重建中华文明的信史系统、重新建构历史文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通辽是一块宝地。”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演进”主题研讨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交流活动。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成果,就辽中京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西辽河文明视域下医药卫生史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治理、西辽河文明与辽朝契丹文化文明、流域文明与城乡高质量发展、激活通辽非遗活力进一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西辽河核心区口头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畅谈心得体会。

深入挖掘西辽河文明的历史价值和丰富内涵,是通辽必须要做好的题目和文章……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