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5B版:文明通辽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党建+养老” 通辽社会福利院守护“幸福老人”

□本报记者 张宇曦 王欢

8月的阳光温暖、惬意,洒进通辽市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福利院)的活动室,使整个活动室显得格外温馨。在一方大大的书桌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看书、下棋、拼乐高,一片安静详和。

近年来,通辽市社会福利院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老人”的工作宗旨,以服务优质化、管理制度化、设施齐全化、环境优美化为标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丰富“心系桑榆 情暖夕阳”党建服务特色品牌,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

福利院构建“党建+”养老服务新模式,挖掘党建联盟单位医疗资源,实现医疗到养老的零距离服务。福利院与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就医绿色通道,为老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定期与医院联合开展义诊活动,为老人做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形成与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保障格局。

6月的一天下午,护理员在为金显成老人测量血氧时发现,老人血氧数值在90以下,已经出现低氧血症,情况非常危急。福利院医务办主任包梅英在第一时间与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联系人对接后,从挂号、问诊、检查到住院环节实现绿色通道快捷就医,大大缩短等候就医时间 ,老人得到了及时治疗,身体很快便痊愈。

记者采访当日,活动室内,金显成老人正在和院友下棋,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提起家里的环境以及家里的“亲人”,老人赞不绝口。他说:“这里环境好,这些孩子们对我也好。我血压一直偏高,这些孩子一天得给我测个三四次,有啥问题及时叮嘱我吃药,送我就医更是及时,就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也不见得做到这份儿上啊!”

这些老人幸福生活的背后是福利院全体干部职工用心、用情的一起守护……

侯文静是福利院里唯一的医生,工作这么多年,她从来没关过手机。她说:“这些老人只有我一个医生,我必须对每位老人的身体健康负责,有一次我婆婆病了,我正在陪床,正好院里来电话说有老人身体不舒服,我立马叫来了家人,返回了医院。时间久了,和他们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深深感受到养老服务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我也始终将老人的需求放在心上,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温暖、守候着老人。”

福利院为老人们制定一人一策护理方案,从起居、卫生、饮食等方面提供差异化服务。在为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强化亲情服务,不断探索“快乐养老”模式。

孔心铭是一名失智的自闭症患者,并且患有癫痫病。今年4月底,他突然腹胀、肚子疼痛不止,通过检查发现患有胆结石,需要住院进行胆结石切除手术,并且需要24小时专人陪护。得知这一情况后,护理员袁美玲主动请缨:“让我去吧!孔心铭的情况我最熟悉,交给别人我不放心。”住院期间,袁美玲始终陪伴在侧,为孔心铭打饭、搞卫生、陪同做各项检查,在一个小凳子上度过了十多天的陪护时间,同病房的人都以为袁美玲是他的亲姐姐。询问后才得知是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个柔弱的小姑娘照顾一个近200斤重的病人,可不是件容易事,同病房的其他家属看在眼里,也会在需要帮助时主动搭把手。

除了老人的身体健康,福利院更注重老人们的精神健康。于是,福利院便定期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在愉悦快乐中感受到家的温馨;结合节气时令组织开展唱红歌、文艺表演、趣味运动等文化娱乐活动,做到了全年活动不断、形式新颖多样,有效提升了服务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老人精神、心理层面需求。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社会福利院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我们也将不断的创新党建服务品牌,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助推通辽市的养老服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社会福利院的院长姚国生说。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尊老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多年来,通辽市社会福利院始终为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环境、丰富文化生活而发力,福利院的老人们都成为“幸福老人”。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