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任帅)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雷达”作用,突出靶向抽检,强化部门协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发现、研判、预警、处置能力,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靶向抽检——实现各领域各品类食品全覆盖。该局科学制定食品监督抽检计划,坚持广泛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抽检覆盖生产、流通、餐饮不同业态,城镇、嘎查村、城乡结合部不同区域,以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面、肉、菜、奶、豆制品和调味品等为重点,开展全覆盖抽检,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1——7月,共抽检普通食品2855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71批次,问题发现率2.49%;食用农产品抽检1394批次,检出不合格产品44批次,问题发现率3.16%。
多方联动——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可防可控。卫生健康部门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198家哨点医疗机构参与报送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参与率达100%,监测到食源性疾病爆发性事件10起,均未发生重大不良事件。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共完成采样85份,已全部按照时限要求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农牧部门持续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完成农畜产品定量检测1447批次,发现不合格样品10批次,整体合格率达99.3%。完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筛查11379批次,筛查出不合格样品2批次。发改部门对6家地方政策性储备粮承储企业逐货位进行抽样检测,均未发现食品指标超标情况。
研判处置——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据抽检显示,不合格率较高的是餐饮具、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分别占总体不合格产品的44%、35%、8%,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餐饮具大肠菌群指数超标、食用农产品农兽药含量超标、食品添加剂超剂量使用。对抽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全部依法开展核查处置,进一步提升食品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推动我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