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 李肖峰
享草原风情,秀民族文化。 8月18日至20日,第六届“皓日沁”巧娘赛娜集市乘着哲里木赛马节的东风,在美丽的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盛大开集。
蓝天,白云,微风轻拂过的万里碧野上,一场与科尔沁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如约而至。
“皓日沁”即“科尔沁”;“赛娜”也是蒙古语,意为“好的,优质的”。“皓日沁”巧娘赛娜集市也就是科尔沁草原巾帼巧手的最好手艺展示。
走进赛娜集市,巧娘们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亲手把玩、亲自体验后,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精美!创新!优质!
“我家的产品只有马鞍。别看品种单一,但销路非常好。”巾帼创新厅里,但凡进门游客,无一不被眼前精美的马鞍所吸引,手工艺人安古力玛接待了一波又一波客人,一会儿便口干舌燥起来。
安古力玛带来的4个马鞍型号不等,材质各异。“皮质的打理方便,布艺的柔软舒适,我们还能根据需要定制马鞍,一直以来,顾客都非常认可我们的产品。”
9个旗县市区、38家企业、百余名巧娘现身珠日河草原,积极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安古力玛带来的马鞍如果说是这其中的“非遗+创新”最好的代表,那么,通辽市妇联副主席金小溪身着浅碧色的手工蒙古袍就是“非遗+传承”的最好展示了。
皓日沁巧娘厅里,数十件蒙古袍、蒙古族刺绣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精美的花朵、瑰丽的纹样出自在场的李达古拉等3位蒙古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之手。“我们来赛娜集市有三个目的:对外展示,让更多人欣赏和了解蒙古族刺绣手艺,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学习交流,看看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更好的发展蒙古族刺绣技艺;最后一个,把手艺变成效益,让年轻人看到学习非遗技艺的好处,给非遗更多的生存和传承空间。”
“一上午,差不多就销售了近千元的钩编工艺品。”开鲁县椒都巧娘钩编工艺品坊负责人吴秀荣介绍,为了让进城陪读的家庭妇女在脱离土地之后,也能用双手创造经济价值,减轻家庭负担,开鲁县东风镇七家子村妇联将钩编工艺品制作引进来,带动当地百余人实现在家就业。
“之前,我们是走外销路线,依靠线上和单位推荐,产品卖到安徽、山西、西安等地。”参加赛娜集市,吴秀荣直奔“非遗+销售”模式,“希望通过活动让更多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认识我们的工坊,认可我们的产品,最终拓宽销售渠道。”
珠日河牧场的红霞与妈妈手挽手逛大集。一圈走下来,相中了小巧精致的发卡,又抱回家一捧“开”的绚烂夺目的向日葵,“这个集市的每一个摊位都很特别,手工艺品很好看,我姐姐的生日要到了,正好看见了这束向日葵,向阳、向上,寓意美好,这就是她的生日礼物了!”
本届赛娜集市将包括蒙古族刺绣、蒙古族服饰、科尔沁皮雕、科尔沁绳结、葫芦制品、毛线钩织、甜糯玉米、富硒大米、葵花籽等10大类别巧娘之作带给市民朋友与观光游客。据通辽市妇联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届赛娜集市3天销售产品21.8万元,奈曼旗香满坡种植合作社、嘎瓦皮雕等企业还就农副产品订购、皮雕艺术品定制与外地游客达成合作意向。
喜迎八方宾朋,绽放非遗光彩。第六届“皓日沁”巧娘赛娜集市在满满收获中落幕了。未来,第七届“皓日沁”巧娘赛娜集市还将带着无数人的期盼,再次与市民和游客奔赴诗与远方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