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8月21日,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本报记者 李娜 摄

本报讯(记者 李娜 实习生 李禹莹) 8月21日,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奇·达楞太,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出席并分别致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市领导王玲、包兰芳、包立群,中央和8个省区的学术单位、文物考古领域和研究院校的专家学者,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及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实践杂志社等中央、自治区多家新闻媒体出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玲主持会议。

奇·达楞太在致辞中说,西辽河文化研讨会是通辽首届西辽河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主舞台、重头戏,举办“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学术研讨、深化交流、集思广益的大平台,形成更多创新性、融合性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力、地区影响力,把“西辽河文明”这张“人文名片”擦得明亮、叫得响亮。通辽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扭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西辽河文化蕴含的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通辽注入强大的文化感召力、精神驱动力和工作凝聚力,努力谱写“西辽河文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市委宣传部承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协办,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主题,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交流、研讨、考察,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