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达辽阔振兴路

—通辽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扎鲁特旗组织“红色帮帮团”党员志愿者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图为党员志愿者在大棚里帮助农户采摘西红柿。(资料片) 李梓媛 马志军 摄

本报记者 贾雪

又到了草原最美的时节,走进通辽乡村,处处都是新气象——合作社里致富忙,文化广场欢乐多;田间地头劳作忙,农事体验游客多;乡村振兴发展忙,人民群众幸福多……

这一“忙”一“多”的背后,是通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探索出“绿色先行、红色引领、引优育强”的乡村振兴模式带来的源源动力。

振兴乡村绿色先行—— 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基,也是通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着力点。

来到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努古斯台嘎查白音淖尔养殖小区,几十栋现代化的“牛公寓”整齐排开,十分抢眼。走进小区,“休闲广场”上悠然自得的牛儿更是抢眼——有的在“自助洗澡”,有的在喝水,有的在“闲聊”……整洁的环境、现代化的设施加上科学的喂养方法,让这里的黄牛个个身强体壮。

“养殖小区里家家都有自己的牛棚、草棚、青贮池,运送饲草料都是机械化,劳动强度低了,饲养条件更好,效益也是越来越好。我家一年纯收入能有20万元。”村民甘珠加布是第一批入驻养殖小区的养殖户,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养殖小区给村里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前在自家院里养牛,夏天院里臭得不敢开窗户。现在多好,牛在条件好的养殖小区集中饲养,院里种上果树、蔬菜,不但环境好了,还能增加收入。”

为统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现增绿与增收双赢,科左后旗提出“牛出院、树进院”的思路,动员群众推行人畜分离、集中养殖。

牛出院后,树进了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以特色果蔬种植为主的庭院经济,不但解决了村屯绿化问题,还很好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美、生态优、产业兴”三赢。

在通辽,各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构建起“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格局,院子里的“土特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向绿色要效益,已成为通辽乡村振兴的主流趋势。

近年来,我市坚持乡村振兴“绿色先行”的总体思路,以城镇村屯周边、房前屋后、街道村路、街角空地为重点,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进行绿化美化,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30个,全市3000多个村屯实现绿化全覆盖;将村屯和公路全部用绿化带连接起来,完成通道绿化35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吴家堡村、东风村、东才村等村屯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千佳村”;双井乡、河西镇等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科尔沁区、库伦旗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有了绿水青山做底色,林果、生态旅游、绿色种养等产业逐渐成为部分乡村的支柱产业。全市以木材加工、果品、种苗花卉和绿色种养为主的林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木材加工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果品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林木种苗花卉年产值达6亿元,蒙医药种植年产值达10亿元……振兴乡村绿色先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红色引领——

聚群众力量建和美乡村

开鲁县东风镇东方红村种植红干椒已有30多年历史。近年来,该村扎实推进“最强党支部”建设,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红干椒产业发展的“五加四统一”模式——“五加”就是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四统一”就是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购销。通过抱团式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推动红干椒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全村红干椒年产量达到7000吨。

党支部牵头成立全民辣椒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拿出13万入股并注册“三鲁”商标。合作社主动对接“老干妈”等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外地客商,把红干椒卖到了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年销售额3360万元,总收入2000万元,户均增收5万余元,村集体分红增收20万元。2022年,村党支部牵头申请红干椒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动引领180户村民,集中打造4000亩红干椒高质量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基地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既减少了病虫害、保护了耕地,还提升了红干椒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一大批种植养殖专业村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产业向高端迈进的新引擎。农牧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实现增收致富,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库伦旗水泉乡围绕“南有枫桥、北有通辽”的社会治理目标,积极探索“1+1+7”乡村“微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建好党群服务中心这个红色阵地,建强嘎查村干部这支骨干队伍,通过切实可行的七项微举措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性:

——推广积分制,将村级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积分可在文明团结超市兑换日常用品,有效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主观能动性;

——编织基层矛盾排查化解网络,成立矛盾化解专班,定期开展矛盾摸排、研判、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完善“一约五会”作用发挥机制,推动村规民约入户上墙,按季度开展“五会”成员联席会,切实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强化村级志愿服务,打造“红马甲”“泉家菜园”等志愿服务品牌;

——评选道德模范和身边典型,累计评选道德模范36人、身边好人30人,有效发挥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

——寻找“最美家庭”,围绕孝老爱亲、教子有方等主题,评选“最美家庭”,讲好家风故事,传播家庭美德;

——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创新推广“街巷长制”,落实“日巡、月评、季点名”机制,保证每条街巷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常态化开展每月9日“全乡清洁日”活动,乡村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在通辽,各地乡村以党建引领,实现村级治理系统化、常态化,村民身边的各类典型,通过官方宣传、挂牌颁证等方式给予礼遇,全社会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充分彰显,制约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等问题迎刃而解,乡村共建共享的合力愈发强劲。

乡村振兴红色引领,群策群力共建和美乡村。

加强合作引优育强——

集群贤之智谋全面振兴

谋事创业关键在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

为切实提升农村牧区人才队伍素质,通辽市搭建政府及各部门、通辽职业学院、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区域协同的服务乡村振兴、惠民助农“三位一体”平台。挂牌成立通辽乡村振兴学院,建成乡村振兴服务中心9个,乡村振兴服务站10个,乡村振兴书屋30个,形成市旗镇村企四级联动的乡村振兴培训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和实践“两个基地”,承接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和通辽市乡村振兴局培训,精选挂牌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50余个,开发培训观摩路线10余条;聘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优秀教师,乡土专家、区内外知名学者,组成“通辽职业学院乡村振兴专家团”;开展嘎查村“两委”班子、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高素质农牧民人才等涉农涉牧类培训百余期次,开放教育学历提升3000余人,直接受训人数1.3万余人次。

库伦荞麦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很强的区域优势,但也存在效益低下、品种混杂退化、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科院科技帮扶工作队在库伦旗建立荞麦品种提纯、复壮和扩繁基地230亩,构建并示范推广了荞麦复种技术模式,筛选出适宜在当地开展复种模式的燕麦、冬黑麦等饲草品种,解决了前茬作物影响后茬作物荞麦播种的技术难题。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累计推广荞麦复种技术4680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比单种荞麦的经济效益提升83%。库伦旗荞麦产业扶贫模式荣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京蒙协作、中央定点帮扶、校地合作让专家成为通辽乡村振兴的“智囊团”,2021年以来北京援助专家技术人员296人,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援助专家技术人员19人,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辽职业学院(通辽乡村振兴学院)等累计培训乡村振兴各类人才1.3万人……打通乡村发展堵点、难点,也激发了农牧民建设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农牧民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加强合作引优育强,通辽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通辽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办好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接续打造更多、更好、更易于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更加绚丽的篇章!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