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杰) 近年来,我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立足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先后被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
我市以标准化养殖为支撑,制定并推广了《科尔沁肉牛品种要求》等28项地方标准和科尔沁肉牛“蒙”字标标准。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牛存栏达到280万头。通过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管理、精细化饲养,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5%,育肥牛平均日增重达到1.5公斤。
坚持农牧结合、为养而种的农牧业发展思路,我市以国家粮改饲、优质高产苜蓿、退耕还草、植被修复、奶业振兴等项目为依托,引导养殖场(合作社、户)在高产农田发展连片全程机械化青贮种植,年种植青贮500万亩以上,人工种草保有面积100万亩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过70%,粗饲料总供应能力2400万吨,市场化南贮北调运储机制基本形成,实现了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积极引导扶持养殖企业新建或改建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人畜分离示范性规模育肥牛场。探索推广村外建舍、集中养殖、人畜分离模式,通过入股合作、托管饲养、“合作社+基地+品牌”、综合服务等经营方式,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拥有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场3个、千头以上规模场37个、百头以上规模场1396个,规模化以上育肥牛场年出栏育肥牛能力达到40万头。
聚焦科学养殖,实施标准化饲养管理工程,培育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户)和示范村镇。推广科尔沁肉牛地方标准、“蒙”字标标准、科尔沁肉牛生产10项主推技术以及标准化牛舍建设参数,广泛开展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草料调制等标准化技术培训。鼓励养殖场(户)购置使用自动饲喂、粪污清理、智能监控等现代养殖机械设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提质增效并重。今年,累计培训养殖户1万人次,创建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6家,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村镇20个。
推动小养殖户与现代肉牛产业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小规模、大群体”种养结合发展模式,逐步推动基础母牛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组织开展良种母牛普查鉴定,将达到国家标准中国西门塔尔母牛一级以上的牛认定为良种母牛,佩戴统一耳标,建立电子系谱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加快实施库伦旗优质母牛扩群提质项目,加大留优保母力度,扩大优质种群规模。今年,全市能繁母牛存栏185万头以上,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