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桂君
又是一年草原盛夏。真情在这里汇聚,时间在这里定格。这一刻,即成永恒!
2023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各族人民的厚爱,亲临内蒙古考察,为内蒙古的发展再一次把舵定航。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时间回放到2021年8月末,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总书记的讲话声犹在耳,嘱托殷殷,民族团结的萨日朗花在祖国北疆竞相绽放!
在西辽河畔,一座现代化的草原新城巍然屹立,这就是蒙东区域中心城市——通辽。这里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哈民”“南宝”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蒙古族人口132万人,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从阡陌交通的乡村,到繁华热闹的都市,从瀚海绵延的大漠,到阔野云疏的千里草原,各民族心手相牵,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休戚与共,处处回荡民族团结的草原赞歌,处处高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乐章!
通辽各族人民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筑幸福美好家园。一条铸魂之路在通辽大地顽强延伸。
一条路,共力同心同跋涉
通辽,风光旖旎 ,民俗多彩、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这里最厚重的底色。在广袤的大地上,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已成为各族人民最旺盛的生命线。
烽火岁月,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血融在一起;
建设时期,各族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汗流在一起;
改革开放新时代,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同心圆梦,情铸在一起。
岁月脚步不停歇,团结奋进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引领,全市上下呈现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大好局面,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越走越宽阔。
“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一条通辽人的跋涉之路。
一条路,共向同进同筑就
走进通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脉搏跳动出最亮丽的风景。近年来,通辽市坚持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将党政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体系延伸至各旗县市区、市直部门及苏木乡镇街道,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委委员制等议事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配置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在全市上下凝聚起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推动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宗教活动场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深入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籽”行动计划,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精心打造《流淌的文明——西辽河》《红色记忆》等历史文化精品,深化守望相助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教育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牢牢把握四个关系,通过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扎实推进国家统编教材,让少数民族学生拥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形成增进共同性、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将民族团结融入信仰,这是通辽人不懈追求的最深层次的精神之路。
一条路,共融同享同幸福
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通辽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建设的通辽篇章。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通辽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个方面。谋划建设现代农牧业、再造一个通辽工业、服务业转型突破、绿电就地消纳等六件大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深做细“十大民生工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依托社区打造信息、援助、服务、宣传、活动、协作“六个平台”,及时登记和回应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各类咨询……引导鼓励农村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进城务工经商,定居安居、创业发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民族工作行疾步稳。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共同走向现代化,这是通辽人书写时代华章的未来之路。
从奔小康到共同走向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石榴花开,籽籽相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这片土地。文化在这里交融,文明在这里升腾,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先进集体。2022年,全市19个先进集体,28名个人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5个。
一个个典型模范,见证了民族团结之花在通辽大地常开长盛,常开常新。
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见证着各族干部群众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
大潮奔涌天地阔,风劲长空日月新。如今,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通辽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了心中、融入了血液、铸入了灵魂!勤劳团结的通辽各族儿女,正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面貌,书写着在团结中奋进,在和谐中前行,在蓬勃中跨越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