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向落实要发展

本报记者 许媛媛

关于“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

近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全面安排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工作,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通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市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力量。

这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划定了目标。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端看落实抓得好不好、钉子钉得牢不牢、步子走得定不定。

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向落实要发展、向落实要速度、向落实要质量、向落实要效益,才能真正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通辽必须扛起的一份担当,也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

(一)

使命所系 发展所需

向落实要发展之于通辽,何以如此重要?

必须看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扎实有效做好通辽各项工作,是时代赋予通辽的使命之所系。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五大任务”是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是着眼全国大局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也是党和国家对内蒙古提出的战略要求。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总书记对内蒙古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从指出内蒙古“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到嘱托各族干部群众要“倍加珍惜荣誉,强化使命担当”,再到这次考察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特别强调“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这些指示要求体现了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邃思考,饱含着对内蒙古的深切期许,这件事办成了、办好了,就能更好展示党的领导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印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优越性。

这两件大事,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的统领性要求,是通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新路的关键性抓手。可以说,通辽今后发展建设得怎么样,在全国和全区大局中能不能更有分量,关键就看这两件大事办得怎么样。

这亦是发展之所需。

放眼望去,曾经的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科尔沁沙地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退化速度的良性逆转,茫茫沙海泛起绿洲;放眼望去,碧色草原上转动着的白色风车、铺满大地的光伏板,凸显科尔沁草原这片“风光宝地”上新能源开发的无限生机;放眼望去,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在品牌价值上强劲发力,成为擦亮“内蒙古味道”的金字招牌……这些都在为推动通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给我们带来了重大政策利好,我们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总书记有重要指示,自治区有工作要求,通辽市坚决落实尤为重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把握办好两件大事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切实增强站位全局、笃定践行的政治自觉和在各方面做好工作、力争上游的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推动两件大事落地生根刻不容缓。

(二)

直面问题 迎难而上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向落实要发展,通辽难在何处?

办好两件大事,搞清楚制约当下和今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并以此为突破口,步步为营、攻城拔寨,推动高质量发展尤为迫切。

五大任务明晰了内蒙古发展的战略定位,也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是通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责和重任所在。

科尔沁沙地经过多年接续治理,仍有1000余万亩沙地尚未治理,已经初步治理的沙地生态状况仍处于恢复阶段;新能源产业转型推进的效果还不理想,谋得多、动得少,想法多、成果少;农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链短的问题突出。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全方位的建设要求、作模范的目标追求。通辽在全区各盟市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重最大,民族工作在全局工作中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当前,我市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仍然不少。在民族工作机构力量建设等方面,基层基础薄弱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和短板,必须认真解决、加快补齐,而努力弥补短板、缩小差距的过程,又是释放潜力、激活动力、促进发展的过程。

一直以来,结构、观念、作风问题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拦路虎”。

加快产业结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的重塑再造是当务之急。按照总书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的要求,在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要持续强化“七个摒弃”,牢固树立大抓发展、快抓发展的意识,讲求质量、争创一流的意识,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意识,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比学赶超推动进位争优乃重中之重。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坚决纠正“慢、粗、虚”的问题,以领导干部的一马当先带动全市上下的万马奔腾,全面塑造地区发展正面形象和干部队伍良好风貌是当前务实之举。

短板是潜力板,也是发展的着力点。

(三)

一竿子插到底抓好落实

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释放潜力。

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把准方向、锚定目标,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自觉扛起责任使命,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实打实干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要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高质量推动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中积极扛重担。要切实守牢公共安全底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常态化开展矛盾隐患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在建设安全稳定屏障中主动担重责。

坚定以新能源开发为牵引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培育的战略方向不动摇,坚持绿电就地消纳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园区直供等模式,适时启动其他战略资源开发,在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中培育新动能。要加快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按照“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工作要求,紧盯关键要害集中发力,推动玉米、肉牛两大产业率先突破,在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再造新优势。

用好用足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金字招牌”,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力度,坚持专业招商、重点招商、全季招商,在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寻求新突破。

向落实要发展,向担当要动力。

要坚定不移落实好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各项任务。要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配齐配强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之中,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文章,深入实施“石榴籽”行动计划,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精心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千招万招,不抓落实都是虚招;千忙万忙,落而不实都是白忙。今天,广阔的舞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代的重任落到我们肩上,瞄准工作坐标,盯住目标任务,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竿子插到底抓落实,竭忠尽智地把通辽的事情办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