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霞
我喜欢朗读,更喜欢通过朗读形式讲述革命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最近,我朗读的长征故事《军礼》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其中一位学者点评说:“你的成功在于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剧情’之中,因此朗读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让听众听得入心入脑,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拨动人的心弦,震撼听众的心灵……”
我很早就喜欢朗读。在学生时代,语文老师的教学激发了我喜欢朗读课文的兴趣;参加工作后,中央台的朗读节目把我带入了朗读艺术的探索之路;退休以后,参加老年大学的诗歌朗诵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引下,经过对有关朗读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让我深深懂得,朗读是一门把文字转化成高雅语音艺术的再创作。依据作品内容与朗读环境,还应注意着装穿戴,配合必要的肢体语言,如果是在舞台表演,还需配乐与背景屏幕包装,以此渲染主题气氛,强化语境感染力。
为了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我钻研朗读几乎到了痴迷程度。凡是我喜欢的优秀作品,一旦拿到手里就抽空朗读。我在参加学习培训时朗读,回家茶余饭后朗读,即使外出但一有闲暇时间还会抽空朗读。到目前为止,已经朗读过的作品难以计数。对许多朗读作品,都在我的快手“阿霞1618”播发。已经播发的作品包括《我是一颗孤独的树》《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军魂颂”》《七月的天空》等。
实践出真知是一条铁律。朗读实践让我摸清了朗读好一篇作品的规律,那就是必须首先通过阅读,达到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以此奠定成功朗读基础。为夯实这样的基础,我每次朗读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都会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加深对其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将自己置身于作品描写的意境之中,让自己拥有“剧情”现场的真情实感。前提既定,基础夯实,再琢磨如何精准把握朗读的音量、语气、语调、声调强弱与朗读的节奏,还有对气、声的控制、对每个字的精准读音。这样,我就可以依照文章、诗歌、故事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根据感情的需要掌握好朗读的语速,根据作品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语音的长短,根据语境来正确处理语句的停顿,让朗读具有很大的表演性与感染力。
有了理性知识,在诗歌朗诵团配合地方党政机关安排的各项主题文化宣传活动中,我总能适时拿出自己的朗读节目。为了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进入较高朗读艺术层次,我参加了全国朗诵联盟大赛。参赛入围后,又以《周庄烟雨中》朗诵作品参加复赛并喜获通过。
具备了上述条件,我就有勇气朗诵《军礼》这样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作品。
《军礼》故事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红军过雪山时,部队给养极度困难,军需处长把身上的棉衣脱给急需保暖的红军战士,自己只穿一身纸一样薄的单衣,最终被冻死在雪山。这位牺牲的军需处长,如一座冰雕,与巍峨雪山融为一体。将军误以为被冻死的是一般战士,动怒要找军需处长追责,但在弄清情况后,将军含着眼泪,向已逝去的军需处长行了军礼。我反复吟咏这篇短文,领会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让自己完全进入故事中的角色,含着眼泪差点哭出声完成对《军礼》的朗读。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文章,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崇尚对党忠诚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我想,我们党与国家多如瀚海的“四史”故事,都可形象具体阐释这种精神。我要用朗读讴歌美丽中国,憧憬民族复兴的美好明天,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传承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逐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红色基因在更广更大范围得到传承弘扬,在中华民族万世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