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6B版: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非遗传承要先 “守正”再谈“创新”

本报记者 王利平

在采访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制作传承人石晓涛的过程中,记者对他关于继承和创新的思考印象深刻。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科学把握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能因为创新失去本应该保护的原始的文化本质。因此他本人也经历了由传承经典到尝试创新再到坚守传统前提下创新这样三个阶段的转变。传统制作工艺是世代相传的实践技艺,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它承载的生活、历史记忆,构成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文化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演变着的文化形态。继承和创新都由传承人来完成,它也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何谓传承人?只有深知传统、认同传统、继承传统的才叫传承人。但传承人也具有自主创新意识,他必然受所处时代审美趋向、群众需求、新型材料、现代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必然会体现在传承人生产和创造的作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单纯“守旧”,也不能“忘本”地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那么应该如何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呢?这就需要传承人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传承规律,在坚持传统、融汇传统、坚守民族审美法则的前提下,把握时代审美趋向和需求,做好传承创新工作。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