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君
科尔沁作家武随文的长篇小说《科尔沁诗人》于2020年8月由国家级综合性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付梓发行。诚如首届“国家民委文化名家”、著名编审欧光明先生所说,《科尔沁诗人》是“一部架构庞大、内容丰富的小说”,它与作者熟悉科尔沁这片厚重土地的风情、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笔者阅读之后,感到该小说情节之生动、人物之感人,确实是一部令人眼界开阔、厚重大气且颇具特色的长篇巨构。
浓重的科尔沁情结
读大学期间,武随文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其诗作在国内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2016年年初他正式出版诗集《科尔沁的诗》,而他这次出版的长篇小说的题目改了一个字,叫“科尔沁诗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写诗的诗人武随文,还是写小说的作家武随文,都是一个“极具科尔沁情结的人”。武随文曾自述:“自童年对家园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有人说,“真正的诗是心底的歌”,它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好的小说是“最广泛的、包罗万象的一类诗”,它能复制出全部真实的现实。还有人说,诗歌揭示问题,而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武随文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
在诗集《科尔沁的诗》中,诗人武随文以饱蘸对故乡、亲人的挚爱之情,描写科尔沁草原的绿野、蓝天、白云、森林、山脉、雄鹰、骏马、羊群乃至民歌、民俗、民情……将科尔沁草原赋予生命的内涵、人性的高贵,抒发了诗人对科尔沁大草原的喜忧、哀乐与思考。
在长篇小说《科尔沁诗人》中,作为作家的武随文用诗的语言描写、表达的、自己熟知并有深刻体验的生活和思想加以更为深入的展开。首先出现在小说中的人物、画面、场景或者声音仍然是属于科尔沁草原的,但更具体化、更情节化、更戏剧化了。作家所书写的情节“要不就是正在发生,要不就是已经发生过了”,它更令人深思、警醒。写小说的武随文本质上还是一位诗人,对他来说,诗歌好像开启了一个房间、一个盒子或者一条路,然后他又通过小说走进去或者走上去,看看这个房间、这个盒子或者这条道路里还有些什么。因此,我说,武随文的小说与他的诗歌有着紧密的血脉联系,还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是科尔沁诗人——嘎拉,本身就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因此,武随文的长篇小说《科尔沁诗人》带有自传性(但不是自传,自传性不等于自传),他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作为科尔沁蒙古族汉子对故乡家园的那份深情和胸怀,这也正是该小说题词“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现实的生态小说
武随文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诗人》写的是当下科尔沁草原人的生活,尤其是小说所描写的科尔沁诗人嘎拉治理风沙、保护生态的故事,应该说具有强烈的警世作用。作品以一种非常感性、极为现实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遭到人为破坏以及人与自然抗争的事实,从中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反思的现实问题。因此,我称武随文的这部长篇小说为现实的生态小说。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同是从科尔沁草原走出的著名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他创作的《大漠魂》《沙狐》《银狐》《沙葬》《空谷》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被称为生态小说。郭雪波的生态小说以科尔沁沙地为背景,大多以狼、狐、鹰等动物或历史人物(如嘎达梅林)为小说主角,展示的是人与自然、人性与兽性的冲突,以及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在郭雪波的笔下,一望无际的科尔沁沙坨大多与都市的繁华是隔绝的。而武随文的《科尔沁诗人》的特色在于:作为生态小说虽然也写了沙进人退的历史、父辈的恩怨纠葛,但用力最勤、用笔最多的,是描写当下现代人的现代生活。武随文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一味将笔墨集中在生态恶化的过程上,而是在小说的叙述中更多的是通过主人公对沙漠治理的不断探索,为科尔沁沙地的未来寻找出路。
总之,借用一位大学教授对武随文的评价:“随文是注定与科尔沁相守一生的人,他的执着追求,至真至纯。”我认为,作为武随文的第一部小说不仅饱含浓郁的文学汁液、文艺情怀与社会思考、文化思考,还充满着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是值得肯定的,是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真诚祝愿和期待武随文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后的不断探索中,会有更多更好的描写科尔沁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