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邵南) 按照“十四五”期间构建“一主一副、一轴三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目标,今年,我市努力实现文旅工作“三个突破”“两个提升”,即文旅龙头企业引进与培育实现突破、文旅新业态(旅游夜经济、休闲街区)实现突破、区域合作(双子星)实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西辽河文化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市多点发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
我市修订完善了《通辽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扶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政策落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促进文旅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承办好西安文博会内蒙古展区相关活动,策划举办第六届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高峰论坛。推动文创产品研发,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通情达礼”文化旅游商品。策划举办全市首届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大赛及文创产品研发相关培训。组建旅游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进程
开展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指导具备条件的旗县(后旗、霍市、左中、库伦旗等地)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立通辽市旅游休闲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协调决策和推进机制。指导孝庄河文化产业街区等创建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启动孝庄园、大青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工作。指导珠日河、哈民遗址公园、草甘沙漠旅游区、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
激发文旅市场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指导孝庄河文化产业带争创自治区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麦新旅游小镇、明仁纪念馆、施介纪念馆,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精神。举办冰雪嘉年华,促进冬季旅游发展。指导可汗山、誉州北露营地创建国家4C级露营地。指导麦新村等村创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一批星级接待户,力争全市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总数达到20家。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为契机,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完善合作机制,成立“西辽河文明”研究院,建立常态化研究体系。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召开西辽河文明研讨会、组织调研等形式,加强与国家、自治区文物考古队合作,完善我市文物考古研究队伍建设,逐步对我市境内史前遗址进行系统地考古调查、发掘,丰富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及文化谱系,为通辽地区“西辽河流域文明”研究提供实证。推进哈民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南宝力皋吐自治区级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考古中国——红山社会化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与赤峰市合作,委托相关专家在通赤两地开展红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创新
推进科尔沁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评定一批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承基地。落实已修订的《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推进科尔沁非遗传承场所建设。扎实推进乌力格尔、好来宝保护传承“三百”工程,举办全市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开展非遗进嘎查村、社区、景区、学校展示展演活动,促进非遗活化利用。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化云平台建设,建立市、旗、镇、村四级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建成20座分馆或支馆。进一步对市图书馆新馆提质升级、市文化馆搬迁并达到国家“三馆一站”建设标准。结合迎接党的二十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全市安代舞大赛、广场舞大赛等赛事,承办“唱响北疆·全区第四届群众歌咏展演”活动,计划完成戏曲进乡村300场次以上。
繁荣文学艺术创作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贯彻落实自治区“两个打造”工作部署,举办主题音乐会《春风十万里》,参加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歌舞晚会,实施18台主题专场晚会的创作排演工作。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强与内蒙古艺术剧院在创作、培训、演出等方面的合作。组织实施“双子星座共闪耀——通辽赤峰乌兰牧骑舞蹈展演活动”。计划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少于1000场。
创新营销宣传方式
全面实施通辽文旅品牌体系建设,做好全年营销和重点时段营销。策划举办10场通辽市文化旅游专场推介会。组织开展“通辽人讲通辽故事”活动和全市讲解员大赛,构建文化话语体系。打造历史文化教育游、民俗节庆体验游、红色文化研学游、沙漠风情探险游、山地草原观光游、乡村旅游休闲游六大主题品牌线路。举办第二届“科尔沁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推进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推进通赤两地文旅产业双子星协作,突出资源特色,共同强化文旅产业合作,推进赤峰“中国北疆风景大道”与通辽“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