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非遗不“遗” : 让蒙医整骨术永续传承

文图/本报记者 王利平

【编者按】中国蒙医整骨术是蒙古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整骨术的起源与蒙古族的特殊生产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迄今,科尔沁蒙医整骨术在科尔沁地区经历了五代传承,正在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蒙医整骨术包含一系列独特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

简单的敲击、喷酒、按摩就能将一名骨折患者在短时间内治愈,这种神奇的治愈方法就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通辽市在2016年被荣膺为“中国蒙医药之都”,上述的神奇疗法是当地众多蒙医的“看家本领”。

这些治愈骨折的“高手”们被统统冠以“蒙医”,而他们使用的则是纯正的蒙医药疗法。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原创医学,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蒙医药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在蒙医药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蒙医大师。

他创建了中国蒙医骨伤科学理论,将“蒙医骨伤科学”写进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高等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之中;他在传承传统整骨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整骨手法,先后治愈了国内外30多万名骨伤患者;他破除祖训,为祖国医学园地培养与传授了众多蒙医整骨技术人才,为蒙医骨伤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就是科尔沁蒙医整骨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包金山。

1939年6月27日,包金山出生于科尔沁左翼后旗浩屯苏木哈布图盖艾利一个蒙古正骨家庭里,从小在正骨环境中长大。他是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包金山的儿子包占宏是第五代传承人。

包氏家族第一代正骨传承人是包金山的太奶娜仁。太奶十三四岁开始上贺兰山跟浩巴达赖博学了博术。后来从鄂尔多斯搬迁到蒙古贞葛根庙。蒙古贞葛根庙的第四代查干葛根认太奶干女儿,也传给了她珊瑚接骨丹。后来太奶到了科尔沁莫力庙。这时候听到她博师傅来到了图什业图旗罕乌拉查干宝拉格,太奶又去见师傅继续学了博术。

查玛是喇嘛教和博教中间产生的新习俗,现在科尔沁草原真正会跳查玛的人很少了,安代舞和蒙古正骨术都是从蒙古博里产生的传统文化之类。

包金山的太奶是科尔沁正骨术的第一代创始人。他太奶85岁时去世。他的爷爷名字叫包达日玛。他是科尔沁正骨术的第二代传承人。他爷爷74岁时去世。他的爷爷把正骨医术交给了他的叔父包玛沙,是科尔沁正骨术的第三代传承人。1954年,祭奠祖先时候,叔父把正骨术传给了包金山。当时,叔父在牛皮、羊皮里包着各种骨头,让包金山从外边摸着接骨,包金山通过刻苦钻研终于学会了蒙医正骨术,成了科尔沁正骨术的第四代传承人。

几度春秋,在叔父的口传心授之下,15岁的包金山已经能够独立行医,他的名字在科尔沁草原上慢慢传开,人们叫他“巴嘎好必拉干额木齐”。“巴嘎”是蒙古语小的意思,这里不仅是指他岁数小,也是为了区别叔父玛沙。

1959年,他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学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是逻辑性最强的学科,凡事追求因果推导关系,也许就是这种严谨的学习内容,赋予了他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论证思考方法,为他日后梳理蒙医整骨理论,奠定了科学的思维基础,

大学毕业后,包金山分配到科左后旗欧里中学任教并兼任校医,同时无偿给闻名而来的骨伤病人治疗,由于他的整骨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他的整骨名声越来越响亮。

后来,科左后旗医院要成立蒙医整骨科室,旗领导和医院领导听说当年的包金山在欧里中学教书,也在治病救人后,派出游说团队到欧里请包金山“出山”,组建蒙医整骨科室。包金山时刻谨记自己是科尔沁蒙医整骨第四代传人,传承发扬祖先留下的蒙医整骨技艺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教还是从医?在人生的分岔口,他遵从内心的渴望,毅然走上了从医之路。

1973年3月,包金山被科尔沁左翼后旗旗委任命为后旗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他不畏艰辛,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蒙医整骨科室建设中。在医院骨科得到长足发展后,包金山为进一步推广蒙医整骨科学,更好地为各民族的骨伤病人服务,决心要建立一所独立的蒙医正骨医院。1976年5月,在他的努力下,全国第一家蒙医正骨医院在科尔沁草原上诞生。

进入正规医院之后,他越来越感觉到一直以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导致蒙医整骨缺乏系统、书面的医学理论。为此,他开始回忆玛沙师傅的讲解,并系统学习蒙医学理论,研究蒙医学经典著作,同时学习中医和藏医理论。他发现蒙医整骨是有系统理论的,只是没有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归纳。

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驱使他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梳理蒙医整骨理论和实践经验。包金山通过多方考察学习其他正骨理论和治疗实践,发现了蒙医整骨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整骨理念、技术存在的区别,发掘了蒙医整骨的独特治疗方法和非凡的治疗效果。在他的勤奋努力下,第一部26万字的著作《祖传正骨》(蒙古文版)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蒙医整骨有了系统的理论和文字记载。之后,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创新蒙医整骨理论,撰写论文,著书立说。在他的努力下,蒙医骨伤科这一独特医学治疗科创立,填补了蒙医学的一大空白。

包金山叔父玛沙大夫去世前曾交代:“在我百年之后整骨大夫,会像沙坨子里的兔子一样多起来的。”当时谁也没想到让蒙医整骨大夫像兔子一样多起来的正是他的传人包金山。

包金山深知要让蒙医整骨惠及更多人,就必须培养更多整骨人才的道理。他不仅著书立说广泛宣传发扬蒙医整骨术,更是破除“只传男不传女,只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广收徒弟,同时,还承担自治区的传统蒙医正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的教学培养任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蒙医整骨技术人才。

包金山不计较个人得失,将祖传秘方旭日图乌日勒和敖民乌日勒的方子无偿拿出来用于治骨。经过临床验证,两种药物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国内其他治骨药方。这一科研成果当年获得了哲里木盟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他还委托在吉林农大中药材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女儿,对两种药方进行药理分析,祖传的治骨秘方终于在现代化仪器的检验分析之下,揭开了神秘面纱,之后,他针对药理分析,对个别药方进行了补充和替代,使其更加完善。如今,这两种药广泛用于整骨治疗,深受医生患者的肯定和欢迎。

1999年9月,他光荣退休。即刻被赤峰市巴林右旗蒙医院高薪聘请,后又被通辽市职业学院聘请任名誉校长,继而被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聘请,承担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期间,多次被内蒙古卫生厅邀请参加国内外大型医学学术会议,向大会介绍蒙医整骨学,展示蒙医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

2016年,通辽市为传承老蒙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医疗经验和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发扬和创新蒙医药特色优势,推动蒙医药传承工作,面向社会公开遴选了一批蒙医整骨诊疗技术和蒙医药古籍整理传承人,由包金山和专家那木吉拉带队,采取师承方式进行了为期3年的教学培养。2020年,15名传承人顺利结业出师,包金山又为蒙医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一生获奖无数,他是哲里木盟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批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骨伤杰出人才、世界传统医学百名民族医药之星、国际医学百家明星,荣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称号、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

一直以来包金山笔耕不辍,不断用科学理论解读蒙医整骨医术,不断将治疗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章,让更多学习整骨的人借鉴。他参与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蒙医部分,自《祖传整骨》出版之后,又著有《中国蒙医整骨学》《科尔沁蒙医正骨五代人》《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学》等著作,在《综合整骨》(日本),《中国中医骨伤》《中华医学史》《健康报》《中国医药报》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他用文字向世人全面详细介绍了蒙医整骨医术,使蒙医整骨学理论实现了文字化系统化的梦想。这是蒙医整骨的财富,也是祖国医学的财富,更是人类健康幸福的财富。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