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5B版:社会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兵支书”孙长伟 达林稿村的致富领头雁

□本报记者 李肖峰

现任库伦旗六家子镇达林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孙长伟身兼数职。他是镇、旗、市三级党代表,也是库伦旗劳模协会副会长,由于负责长伟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各项事务,还有人称他为孙社长……但在他心里,他最认可的名字是退伍军人孙长伟,因为这个称谓的背后有两年军旅时光带给他的钢铁般的意志和镌刻在心间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气。

2003年初,刚刚从部队退伍的孙长伟回到了库伦旗六家子镇达林稿村。这时候,那里还维持着“人从土里刨食”的农耕生产状态。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想争做村里的振兴发展引路人。”萦绕着这个想法的孙长伟觉得,自己的第一步应该是想办法将村民的目光从土里“拔出来”。

忙联络、找信息、学技术、作指导……他联系了村里的五十个养羊户,成立了全村第一个养羊协会。合作社实行统购统销,降低了会员购买饲料的成本,出售的利润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会员养殖收入较以往增加了20%左右。一年时间,协会会员的生活水平就得到了明显提升。

就这一下子,村里人看到了孙长伟的个人能力。2015年8月,孙长伟以全村百分之八十五的选票,高票当选为达林稿村委会主任。春种秋收、靠天吃饭的村民们就奔着一个目的——想找个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当时,不少乡亲还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碰到年头不好的时候,他们连本钱都收不回来。看到这一切,孙长伟心里酸酸的。脑海里回想起临行前部队首长的教诲:“回到家乡你依然是军人,一定要记住退伍不要褪色,你的肩膀依然有责任和义务。”

上任后的孙长伟第一件事便是找到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种地大户了解详细情况。一点点整理、分析,从中试图寻找工作方向。在经过村两委班子多次研讨后,孙长伟决定,从建设农田这个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入手。

他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想法并提出农田开发申请。连续两年的开发,达林稿村实现了12000余亩地的水浇条件,一举彻底改变了村中以往旱田春季种地难的问题,粮食产量比以前提升了近30%,村民收入同步增加,百姓的笑声时时在村中响起。

田里的水电解决了,探索新的种植模式又成了孙长伟的心病。和村支书商量过后,带着有想法、有能力村民走出去看看,成为了孙长伟研究如何让乡亲腰包鼓起来的第一步。

自己拿钱,孙长伟领着20多名村民先后到开鲁、吉林、黑龙江等地参观学习红干椒、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当年发展红干椒种植200亩、马铃薯200亩,由此开启了达林稿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纪元。

2017年,孙长伟又在达林稿村推行“党建+”模式,期待发展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新局面。

“我们村的贫困户多是因病致贫,很难通过资金帮扶实现脱贫,而村里的党员又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我们决定党建引领,依托合作社带动产业脱贫。”以“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示范户+贫困户”为模式,在孙长伟的带动下,达林稿村的建档立卡户和党员示范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种植3000余亩中草药,并且带动部分农户自行种植中草药,浩大的中草药种植项目就这样开始了。

虽然对“党建+”模式很有信心,但孙长伟知道,贫困户没有试错的资本。从中草药种下去的第一天起,他便把帐篷扎到了地头。从此,吃住就没有离开过药材基地。熬过了春天的干旱,熬到了草药萌发生机,连续一个月的拼搏,孙长伟终于在看到稚嫩的幼苗时长舒了一口气。

也是一年,长期在基地务工的两名贫困户务工人均收入达到7500元,药材基地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达林稿村“党建+”模式取得了开门红。

从2018年5月开始,孙长伟全身心投入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来。为了更好的带动本土经济的振兴发展,创建市场的品牌效益,他带头完成了1200亩优质谷子和1200亩优质荞麦无公害认证工作;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特色作物产业试验示范基地项目落地;他还亲自带队赴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考察水禽产业,分两批引进鹅雏,推广发展水禽产业……

2021年10月,孙长伟又筹备成立了内蒙古地亿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是由达林稿村党支部牵头领办的股份制公司。公司运营包括电子商务直播间、达林稿地亿家荞面馆和锦鸡耳饲料和新能源燃料加工厂等项目在内的,直属达林稿村党支部的市场各类产业,达林稿村多元化发展迈入新台阶。

2021年1月,孙长伟高票当选达林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时,他说:“我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革命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色,为达林稿村的蓬勃发展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