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把“西辽河文明”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本报评论员

传播西辽河声音,讲好西辽河故事。日前,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主题的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研讨会是我市首届西辽河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主舞台、重头戏,深入揭示西辽河流域文明内涵与特质,并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形成、发展机制和路径。

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就西辽河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探源西辽河文明,赓续文明根脉的学术碰撞;更是一次集思广益、汇聚共识,赋予西辽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历史使命的文化盛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我市地处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渔猎文化在这里交织交汇、延绵不绝。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西辽河文化考古发掘和成果转化,拥有号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遗址4处,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可移动文物7.8万余件,与通辽市博物馆、乌力格尔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等近20家博物馆群,交相辉映、诉说历史,被誉为“内蒙古最鲜活的一部文化史书”。定期举办“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学术研讨、深化交流、集思广益的大平台,形成更多创新性、融合性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力、地区影响力,把“西辽河文明”这张“人文名片”擦得明亮,叫得响亮。

地方文化的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拉动下,近年来,专家学者把西辽河文明作为一个区域文化单元,把文化演进路径做了梳理,构建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个区域文化单元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我市地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因此,把西辽河文明整体演进路径放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层面来解读、挖掘,能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

西辽河文明是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实证之一。研究西辽河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西辽河文明可以实证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一个探索。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讨与研究,大力推动我市的社会文化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扭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西辽河文化蕴含的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赋予西辽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的历史使命,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通辽注入强大的文化感召力、精神驱动力和工作凝聚力,努力谱写“西辽河文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