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通辽,登“高”望远向全国

———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王晓飞

初秋时节,辽阔的科尔沁草原,草肥牛壮。

通辽是“中国黄牛之乡”,肉牛产业历经70年发展历程,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荣获“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美誉。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见行见效,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品牌价值、服务体系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牛存栏达到367.3万头、出栏125.7万头。

举旗定向,护航产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坚持精准谋划、周密部署、高位推动,先后研究制定《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扶持政策》《行动计划(2022—2025)》《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22年,我市投入中央、自治区和市本级资金3.5亿元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金融机构推出肉牛产业信贷产品40个,肉牛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10亿元以上,落实政策性肉牛保险40万头,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种子芯片就是含“金”量。

中国肉牛看通辽,通辽肉牛靠种业。为培育出更好更优质肉牛,上世纪50年代,我市就开始探索实施黄牛改良繁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全市肉牛品种质量稳步提升,培育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等优良品种,实现了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跨越。目前,我市建有科尔沁肉牛种业公司、高林屯种畜繁育中心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通辽京缘种牛繁育公司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达到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育种效率和供种能力逐年提升。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中,全国排名前100名的种公牛我市分别占47头和18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好饲草养出好产业。

一项产业的发展壮大,从来不是孤立的,肉牛产业亦是离不开优质饲草。

我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多年来,坚持“种青贮、养黄牛”发展思路,推动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全市青贮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全市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600万亩以上,年产玉米秸秆近1000万吨,70%以上的玉米秸秆通过养牛实现过腹转化。现有饲料生产企业61家,年产饲料近200万吨。经多年实践,形成了“种植1亩青贮玉米,转化2亩玉米秸秆,饲养1头基础母牛,年收入5000元”的养殖模式,肉牛产业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历经多年积淀,我市肉牛养殖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始终坚持富民产业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推广村外建舍、集中养殖、人畜分离模式,通过入股合作、托管饲养、“合作社+基地+品牌”、综合服务等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牧民通过家庭牧场、合作经营、建设养殖小区等方式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同时,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2022年全市牛存栏超百万头的旗县有1个,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达到64个,超千头嘎查村达到604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741个,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2038家。

披荆斩棘,抓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关键引擎。大力培育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创新社会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广泛带动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了市旗镇村四级肉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现有肉牛良种繁育推广机构142个、黄牛冷配站点3745个、技术推广人员4331人,年冷配母牛130万头以上,改良比例达到97%以上。建成了市旗镇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基层防疫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实现100%。现有7家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50万头。有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屠宰能力达到120万头,形成冷鲜肉生产、熟食品加工、副产品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坚持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开拓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外埠市场,牛肉制品广受青睐。

通辽肉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品牌越擦越亮。

我市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肉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制定并推广了28项通辽肉牛地方标准和“蒙”字标标准,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尔沁牛肉”已获得自治区“蒙”字标认证。不断加大通辽肉牛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已组织区域内肉牛全产业链企业参加各类展会百余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搭建起通辽肉牛的展示、交流、交易综合性平台,目前全市已有明清肉业、塞外天润等全国全区知名企业品牌30余家,产品品牌百余个,供港澳活牛年均2万头以上。

战鼓擂响,尽锐出战。日前召开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明确指出,推动肉牛产业率先突破。

对标现代肉牛发展方向,2023中国(通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将进一步明确提升我市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质效的路径。

破浪前行,未来可期。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进一步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