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 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美丽的通辽城。本报记者 张启民 摄

核心提示

揽草原之秀美、拥沙漠之浩瀚、得人文之韵致、富历史之深远。伴随着发展的脚步,通辽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精彩嬗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旅项目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抓实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住宿餐饮等领域提质增效,文旅事业亮点频现。今年1—6月份,全市接待国内游客669.45万人次,同比增长146.35%;实现旅游收入78.2亿元,同比增长163.48%。

□本报记者 赵彦臻

顶层规划+项目带动 通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文旅产业是城市的“软名片”,其发展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如何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何让文化旅游资源走向大众,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辽在思考、在行动!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在推动通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高标准编制了《通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2-2035)》《通辽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辽市南部三旗县文旅集聚区专项规划(2022—2035)》《通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2022-2025年)行动计划》,修订印发了《通辽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制定了《通辽市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旅产业总体目标、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首日,我市迎来通辽·大连“万人互游”活动启动后的首批百人团游客。5天假期,全市接待国内游客73.88万人次。在深耕区内外客源市场的同时,我市积极打造文旅出游热潮,推出科尔沁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文化惠民演出”、库伦旗“2023中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库伦站)”、奈曼旗“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千人露营会”、科左中旗“孝庄园开园仪式暨惠民演艺活动”等十大特色文旅活动,涵盖亲子、文化体验、露营、节目表演等众多主题。

7月13日,第六届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论坛在我市举行,这也是我市第六次主办该论坛。该论坛代表着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内蒙古的品牌论坛,发挥着联通北方、协同共建、走向全国的重要载体作用。“今后,通辽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区域协调、品牌统筹,把最美的草原、林海、沙漠、瀚海、长河大湖、冰天雪地呈现给自驾游爱好者,把自驾游线路做成精品,打成品牌,打造更多文旅融合新亮点。”市委常委、副市长魏洪涛在论坛上说。

如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辽给出的答案是: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2022年,文旅招商分队外出招商10次,组织参加招商引资活动3次,协助科尔沁区、开发区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6个。全市共签约文旅项目11个,计划投资16.87亿元。争取自治区文化商品传承创新资金270万元,支持文创产品研发及推广,市文旅集团麦饭石水和科左后旗安牧态黄油入围“内蒙古礼物”商品认证,进一步提高了文旅产品竞争力。

今年,我市建立了文化旅游产业链“两图两库两表”,实行项目“五个清单”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已外出招商4次,组织参加招商活动6次,对接企业4家,重点洽谈项目8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个,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不断规范旅游市场是我市提升旅游体验度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年上半年,市旗两级共出动检查执法人员3711人次,排查娱乐场所、旅游企业等3735家次,查出各类安全隐患89个,均已立行立改。

目前,我市已先后获评“首批最具民俗(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2019中国绿水青山宜居宜游城市”“2019中国特色草原体验旅游目的地”“2019中国文旅产业最具开发价值城市”,被确定为“中国北方自驾游发展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被授予“全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称号。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自驾游路线”、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精品线路、自治区网红打卡地等荣誉称号……

通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精耕山水+细做人文

“悦来通辽”的文旅区域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风景秀美,历史悠久,境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成为通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让镌刻着厚重文化印记的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前行中熠熠生辉,让一方沃土更有文化,让文化更有价值?通辽这样做!

7月19日,在“通达辽阔、近悦远来”中国·通辽区域品牌联合发布暨招商推介大会上,文旅区域品牌“悦来通辽”正式亮相。品牌广告语为“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该标识取自“通辽”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TL。上半部分蓝色飘带代表圣洁的哈达,蕴含美好而隆重的祝福,展现通辽人民热情好客、和善肯干、诚实守信的鲜明特质。蓝色还代表着通辽蔚蓝的天空,蓝天下孕育的生机盎然。蓝色更寓意源远流长的西辽河文明,独具丰厚的历史底蕴。下半部分绿色飘带代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和农耕文化的浸润,寓意自然绿色生态文旅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今年,我市坚持聚才赋能,拓展阵地,在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惠民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文化建设活力迸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一批“有生气”“接地气”的作品接连涌现。音乐剧《家书》已完成剧本创作,歌舞剧《荞麦花开》、音乐会《春风十万里》已开展基层巡演12场。歌舞剧《彩云飘落的地方》成功入选2023年自治区艺术精品工程项目。全市各级乌兰牧骑新创文艺作品113个,完成“精品演艺进景区”活动26场、基层服务演出488场。市乌兰牧骑群舞《安代》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舞蹈表演奖,霍林郭勒市乌兰牧骑原创舞蹈作品《吉祥格日》荣获自治区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我市聚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文化活动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惠及更多人。市图书馆生命之源体验馆、黑暗体验空间和数字智慧空间、盲人图书馆等已建设完成,市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新建图书馆分馆31家、文化馆分馆33家,增设24小时自助图书服务点6处,新增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0万册,开展全民阅读、“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400余场次。

文化惠民久久为功。我市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始终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总体思路,今年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两个打造”,推出一批优秀新创作品,挖掘创作革命题材音乐剧《家书》、复排提升话剧《大刀进行曲》等一批优秀剧目,组织开展音乐会《春风十万里》等优秀剧目巡演。计划开展“文化三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活动500场次以上,组织全市乌兰牧骑开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廉洁文化及驻市部队慰问演出等系列活动900场以上。目前,已举办大型烟火秀、冰雪嘉年华、“5·19”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文旅活动200余场。

非遗传承出新出彩。我市实施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抓好古迹修复、文物修缮和遗迹保护。配合自治区开展全市馆藏文物评估定级,新评定一级文物14件、二级32件、三级64件。与自治区考古研究院联合成立内蒙古西辽河流域考古研究基地,持续推动西辽河文明研究。出台《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3期,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8场,发布非遗宣传展示信息29篇,有2条非遗旅游线路入围全区12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白音杭盖炭烤牛肉干非遗就业工坊入选国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从文艺作品到文创产品、从文旅融合到文化惠民,无不彰显着全市上下砥砺前行的足迹与辉煌,相信“悦来通辽”的文旅区域品牌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