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琢 韩润英
”草产业”是草食畜牧业的第一生产力,发展“草产业”是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在新形势下农民家庭经营增加收入重要途径,是通辽市肉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肉牛产业是通辽市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来源。
发展“草产业”是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障
众所周知,近半个多世纪来,科尔沁草原由于超载放牧,退化严重,草原生产力极为低下,100亩天然草场不足以满足一头牛一年的牧草需求。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草原建设,但是由于气候、人为等因素影响,很多地区的草原生态仍在不断恶化。草原生态的建设和恢复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
通辽市发展高效优质畜牧业,“草产业”是关系草食畜牧业发展重要物质基础。通辽市是自治区的玉米集中产区,也是全国肉牛的生产和交易的集散地。据2022年统计,通辽市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玉米和肉牛产业最科学合理的有机结合就是全株青贮玉米利用。一亩全株青贮玉米的饲料价值是一亩秸秆加玉米的饲料价值的2.5倍,玉米茎杆和叶子是优质的“饲草”,经过发酵的玉米粒更是优质的“饲料”,是有效降低养牛成本的一种新途径。把玉米和肉牛有机结合起来,玉米全株青贮就是牛羊的优质草料。把玉米当成草来种,解决牛羊70—80%的饲草料能量营养。
紫花苜蓿是优质的蛋白饲料,一亩优质紫花苜蓿可以提供200公斤优质植物蛋白,而一亩大豆最多可以提供100公斤植物蛋白。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可以解决饲草动物蛋白质饲料价格高的问题,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好优质饲草的问题,是降低养殖成本,生产优质犊牛、牛肉、牛奶即肉牛高质量发展的的核心问题。一亩优质高产青贮饲料的饲料价值是一亩粮食玉米的2.5倍以上。
发展“草产业”是畜牧业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1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提出了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必须解决牲口的口粮问题。重提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模式结合试点。充分证明了决策者们已经认识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发展“草产业”。
通辽市是自治区乃至国家的养牛大市。据通辽市农牧业局2022牧业年度统计,现存栏牛360万头,羊1080万头。通辽市2023年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679.4万亩,种植青贮500万亩,紫花苜蓿61.2万亩。
近几年来通辽市政府大力发展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户不断增加。农牧民种草、种植青贮养畜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从总体局面来看,还存在着观念落后,技术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生产体系,从种子生产到栽培管理,从收割到加工储运,从市场销售到用户完美使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未来通辽市“草产业”快速发展对策
通辽市作为全国养牛大市,发展“草产业”获得足够的优质青贮饲料是根本的保证。我市处于世界玉米带,玉米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全株玉米青贮产量高,营养好,消化吸收率高,并且容易保存,是反刍家畜良好的青贮饲料。政府应该对种草种青贮养牛、养羊的种养结合的大户,村屯在土地、种子,全株青贮收割机,青贮裹包机,青贮灌装机,青贮窖池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使其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牧民。对于零星散户鼓励成立合作社,提供一些专业技术,服务设施,实现社会化服务机制。
我市发展草产业刚刚兴起,不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为是全区乃至全国养牛大市,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但草产品商品化生产,是一个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龙头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来源渠道,政府应该加以扶持,加快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更有助于“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在技术、机械、市场销路等方面给予支持,拉动草产业。
我市是玉米主产区,农区玉米收获方式是茎杆粉碎落地还田,然后再回收打包。回收的秸秆营养差,残留的虫卵,病源微生物,霉菌毒素都超标,是我市养牛的一大弊端。鼓励农区草企业使用茎穗兼收机,秸秆不落地,边收玉米边打包青绿玉米茎杆。牧区得到的是相对营养较好的玉米秸秆草,农区的农民有一项新收入。由于这种机械闲置率高,价格偏高,建议政府在政策方面多加支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