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本报记者 贾雪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023年2月,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自治区“开年第一会”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安排部署,通辽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出号召,掀起大干快上抓好招商引资、建好营商环境的新高潮。

在随后举行的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招商引资项目春季集中签约大会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33家企业签约143个重点项目、总签约额达1027.15亿元!

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63.6亿元,同比增长6.1%——这张漂亮的答卷,就是通辽抓好招商引资、建好营商环境最好的诠释。

从2021年9月25日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发出实施“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季招商”的动员令、2021年9月27日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到2021年10月组织现场观摩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再到市委六届二次全会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把全力打好项目投资的翻身仗作为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抓招商、抓项目,通过大项目锻造通辽经济“硬核”实力的思路一以贯之。

2023年,我市围绕再造一个“通辽工业”发展目标,制定《通辽市2023—2026年工业倍增行动计划》,全面打好工业倍增升级主动战,以九大工业体系为引领、重大项目为支撑、龙头企业为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盘活现有存量、做大工业体量、提升发展质量、持续壮大增量,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再造一个“通辽梅花”

2003年,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将享誉全球的“通辽黄玉米”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带动产业链不断延伸。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通辽梅花”跻身中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行列,每年玉米用量达到260万吨,年产味精55万吨、各种氨基酸产品26万吨、副产品36万吨、生物复合肥40万吨。

“这个项目年产氨24万吨,每年可节约10.2万吨标准煤。”在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料氨节能改造项目施工现场,该公司经理李磊告诉记者,与这一项目同时开工的还有一条苏氨酸生产线,投产后年可生产苏氨酸25万吨,将成为全球单体产量最大的生产线。届时“通辽梅花”也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苏氨酸产能最大的企业。

“这两个项目总投资33亿元,投产后预计我们今年的出口产值还会增加不少。”说起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李磊感触很深,“自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办手续、谈项目都便捷了很多,还有不少利企惠企政策,这是我们企业能发展壮大的‘后盾’。”

通辽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年产优质玉米160亿斤以上,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30%、全国的3.05%。通辽依托充足的玉米原料,围绕酸、醇、糖、胶、药,培育形成了13大类200多种产品的全株产业链,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世界的40%,“通辽梅花”的发展壮大,提升了通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为通辽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建设全国原料药生产基地和成品药基地贡献了重要力量。

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九大产业之一,玉米生物医药产业产品品种多、产业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竞争优势明显,我市计划以科尔沁区为重点,发展食品级高端终端产品,主攻小品种氨基酸研发生产,打造世界知名的氨基酸生产基地;以开鲁县为重点,培育药品级产业集群,主攻原料药和成品药研发生产,建设全国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建立玉米生物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施重点科技攻关,建成国家重要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再造一个“通辽梅花”,玉米生物医药产业将充分展示通辽经济的“硬核”实力。打造绿色铝基新材料高地

2023年7月5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第四届中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峰会暨铝产品展会在霍林郭勒市举行,来自铝后加工企业的120余种类、2000余件优质的铝产品集中亮相。

承办全国性的产业发展峰会,霍林郭勒市底气十足——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煤电网铝加”全产业链,已形成原铝产能269万吨,拥有铝后加工产能222万吨,产业集群规模接近千亿,正在建成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国家级示范基地。

2023年,霍林郭勒市以打造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国家级示范基地为目标,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年内实施重点项目 71 个,已全部开复工,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 38 个、落地开工 16个,签约开工率 42.1%;推动再生铝产业园区全面开工,力争实现联晟电池箔、创新汽车轻量化、靖帆铝板基等项目年内全部投产,积极对接推动魏桥 100 万吨原铝及铝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并开工,持续增强该市铝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市煤炭储量丰富,依托褐煤资源,现已形成褐煤——发电——电解铝——铝后加工产业链,全市电解铝占全国7%的份额。自2022年起,铝基绿色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纷纷增加投资,开辟新项目、建设新生产线,为通辽打造绿色铝基新材料高地积蓄力量:锦联公司轻合金专用车、20万吨铜铝复合新材料及再生铝项目,创源公司50万吨铝合金材料、10万吨铝合金导线、20万吨铝合金板材及高档汽车轻量化材料项目,国电投内蒙古公司制氢、加氢、储能项目,联晟公司年产80万吨电池箔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新增570亿元以上,届时通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电池箔生产基地、重要的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建成绿色铝基新材料基地,并向着打造绿色铝基新材料高地迈进。

除玉米生物医药、铝基新材料两大产业外,我市还持续对镍基新材料、硅砂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中(蒙)医药等产业体系提质升级,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促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到2026年末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让大项目锻造出更“硬核”通辽。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