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8B版:体育 上一版   
上一篇

划过草原的流星“布鲁”

□白巴特尔

自古以来北方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农半牧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了保护家畜、增加经济收入,狩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生产活动,为了提高狩猎效率,人们创造出了很多狩猎方式和狩猎工具,布鲁就是北方各民族发明和广泛使用的狩猎工具之一。布鲁作为北方农牧民特有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曾在战争中作为武器使用,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伴随劳动人民走过漫长的历史长河。

布鲁

布鲁是蒙古语投掷的意思,又称作“面其噶”“套来(蒙语意兔子)棒子”“满金嘎”等。传统的布鲁一般是用长二尺多的榆木或柞木制作,形似动物的大腿骨,头端呈弯曲状、身部较直、尾部为握把,根据使用方法和功能,主要分为三个种类。“海雅木拉”布鲁,形状扁平适合投掷的更远,整体为木头制作,适用于放牧、猎杀较小动物和娱乐;“度铮”布鲁或“珠日很”布鲁,在弯曲的木棒顶端用皮绳系一个铜、铁或铅制的坠子,可以穿透动物的皮毛,打断动物的骨骼,适于手持或投掷猎杀狼、野猪等较大的猎物;“图固拉嘎”布鲁,在弯曲的木棒顶端嵌入锡、铅或铜制的头,即可以掷远又可以投准,适用猎杀野兔、野鸡等小动物。布鲁作为游牧民族广泛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与后来出现的老式猎枪有着同样的杀伤力,由于不需要填充弹药,甚至比猎枪还要机动灵活。因此,优秀的布鲁猎手被称为“木枪手”,他们掷出布鲁,击落飞鸟、猎杀走兽,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布鲁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特殊的生产工具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内蒙古东部盟市和东北地区尤为普及。很多农牧民放牧时除了马和猎狗以外,还要带上几把布鲁,通过投掷布鲁来指挥牛群、马群的前进方向和速度,一些牧民在很远的距离可以准确的击中头牛的犄角来指挥牛群。由于草原上地广人稀,时常有狼、野猪出没,在野外遇上野兽是很危险的事情,因此农牧民使用布鲁进行猎杀和驱赶,保证自身和牲畜安全。过去的一些有身份的人也常把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描银镀金的布鲁带在身上当做装饰的物件,作为象征身份、地位和财富的饰品。现在,一些农牧民家里还收藏着先辈传下来的的老布鲁和相关的物件,它们特有的地区和民族特征,成为了民俗收藏品的新宠,一些器型完整做工精美的古代布鲁和布鲁头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布鲁也从单纯的狩猎和放牧工具演化出了防身、装饰和娱乐等功能。可以说,布鲁作为体现北方劳动人民机智、勇敢、智慧、剽悍气质的传统狩猎工具,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宽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内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北方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沉淀的产物。

布鲁之乡

通辽市库伦旗是布鲁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布鲁运动作为当地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涌现出了很多为布鲁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对于继承和发扬布鲁文化,发展布鲁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布鲁方面,嘎扎(已故)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嘎扎是库伦旗人,是通辽市传统布鲁传承人,他在1957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暨首届全区那达慕大会上,以99.85米的成绩获得了布鲁比赛冠军,创造了自治区布鲁掷远记录。嘎扎长期在家乡传授布鲁的投掷技巧,培养了很多优秀布鲁运动人才,为布鲁运动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布鲁运动的推广、普及和制造方面,满都拉(库伦人)成绩卓著。满都拉是自治区体育局退休干部,他长期潜心培养布鲁人才,宣传和推进布鲁运动发展,不断研究和探索竞赛布鲁制作,改进竞赛布鲁的制造工艺,在布鲁运动发展,竞赛布鲁研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满都拉的努力下,库伦旗制造的竞赛布鲁被指定为了全国和全区布鲁赛事活动的专用比赛器材,使竞赛布鲁制造成为了库伦旗特有的民族体育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库伦旗布鲁制造业的发展。

在布鲁技艺的传承方面,宋贺希格坚持不懈。宋贺希格是嘎扎的侄子,库伦旗人,是新型布鲁传承人,他在1982年全国第二届民运会上以132.7米的成绩摘得桂冠,同时打破了他叔叔嘎扎保持了25年的自治区记录,同村的其林(嘎扎的侄子)、金山(嘎扎的侄子)、德力黑(嘎扎的儿子)三人分获亚军、季军和第四名。一时间,来自库伦旗老宋家的四个农民兄弟,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比赛包揽布鲁项目前四名的辉煌成绩被传为佳话,为当地开展和普及布鲁运动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985年在全区民运会上宋贺希格又以142.1米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自己的记录。宋贺希格不仅有高超的布鲁运动水平,还在新型布鲁研制和布鲁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新一代布鲁运动员,白东升是优秀代表。白东升在1997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全区那达慕大会获得布鲁比赛冠军,蝉联了全区第三届、第四届民运会布鲁比赛的冠军,他还多次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白东升作为满都拉同志的长子,子承父业专心研究布鲁,发表了《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布鲁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等论文,并且致力于布鲁人才发掘和培养,为普及和提高布鲁运动做出了贡献。

库伦旗的优秀布鲁人才层出不穷,还有像哈斯毕力格、崔平、乌恩其等一大批优秀的布鲁运动员,以及齐靖华等研究制作竞赛布鲁的工匠,也都在布鲁运动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正是这些热爱布鲁运动的人们致力于布鲁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全区民族运动会上摘金夺银,为家乡争得了荣誉,奠定了通辽布鲁项目在内蒙古的传统优势地位,使库伦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布鲁之乡”。

今天的布鲁

党和政府坚持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增进人民健康,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的体育方针,为民族体育事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2008年,布鲁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布鲁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的保护和发展。通辽市体育局为了保持布鲁运动在自治区的传统优势地位,提高布鲁运动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布鲁文化,在8·18哲里木赛马节、科尔沁运动大会和各级民族体育赛事中都把布鲁列为主要比赛项目,并且每年举办规模不同的布鲁赛事,培养和发掘了大批的布鲁运动人才,布鲁运动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与科尔沁博物馆联合举办布鲁展,加大布鲁运动的宣传,促进了布鲁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布鲁比赛分为掷远和投准两个大项,掷远比赛的场地参考了田径项目标枪场地的标准,设有助跑道、起掷线和投掷区,掷远依然用的是“海雅木拉”布鲁,比的是谁投掷的距离更远。投准比赛在长40米、宽15米的场地当中进行,间隔1至1.5米摆放3个高50厘米的木桩作为击打目标,用的是“度铮”布鲁和“图固拉嘎”布鲁,比的是谁打的更准、击中的次数更多。现代比赛用布鲁在保留原始外观的情况下,对布鲁尺寸、重量和形状上进行了统一标准,制定了比赛规则,使比赛的公平性、观赏性更强。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场和那达慕大会上,布鲁运动强健了人们的身体,丰富着人们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布鲁运动也成为了全国民族体育赛事的表演项目,成为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民族体育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现代农牧民用上了汽车、摩托车甚至无人机放牧,曾经伴随北方农牧民一路走来的布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就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芒,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正是北方农牧民对布鲁的热爱,使它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又一次蜕变,布鲁已经成为了具有通辽特色的,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和锻炼身体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掷远和投准的较量中,生动的保留了它最原始的精髓,并将会以这种崭新的形式传承和发展下去。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