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彦臻
6月9日,龙马集团总部从山东迁移到通辽的手续办结,这意味着龙马集团的总部迁移到了通辽。链主企业龙马落户通辽,给了链属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信心和决心,成功招引了产业链条上的央企、国企等优质企业。目前已引进和达成意向的基地配套企业9家。
这是通辽招大引强的缩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的核心任务,全力以赴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集中打一场扭转困局的反击战、盘活全局的突围战、开辟新局的总体战,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创新局面。
大招商,要怎么招?
没有固定模式,管用有效就行
2020年3月24日,由山东龙马控股集团投资100亿元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从2019年8月份首次洽谈,到2020年3月24日正式签约,再到2020年8月31日开工建设,这个百亿级项目从签约到建设全过程仅5个多月,速度之快,史无前例。
通辽科尔沁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新明、科尔沁区发改委主任邵海清,是当时赴龙马集团山东青州总部考察的成员,也见证了企业落户的过程。“当我们把一摞子文件递给企业后,企业看到了我们的真诚,当时合同就形成了。”
在接下来的几轮磋商中,市区两级主要领导本着对龙马集团和地方负责的态度坦诚交流,得到龙马决策层的充分认同。
如今,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今年,基地计划完成投资80亿元,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建设完成超100万平方米。
近几年,这类事例在通辽比比皆是,投资400亿元的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国家级示范基地、投资301亿元的绿电制造产业转移项目小金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式签约。
这些知名企业为何选择通辽?
一方面是因为我市在招商引资上诚意满满,善于因情施策,市旗两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研究部署、带队招商、参与重大项目洽谈。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牵头抓好项目谋划、对接洽谈、签约落地等工作。
另一方面,我市深入拓宽以商招商渠道。深化产业链招商,全面推行落实“链长”制度,研究绘制“两图、两表、两库”,注重加强项目落地适应性分析和项目竞争比较性分析,持续用力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上下游企业和配套项目,积极引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支持本地企业通过合作、参股等形式以商招商。开展大数据招商,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鼓励国有企业参与招商,积极参与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园区项目建设运营管理。
实行“专业招商、重点招商、全季招商”机制。专业招商即组建专业队伍、依托专业平台、联合专业商协会,开展更精准、更紧密的招商对接;重点招商就是围绕骨干产业紧盯产业关联度高、转移可能性大的区域和企业定向招商、靶向招商;全季招商是保持春夏秋冬力度不降、热情不减,全天候、常态化推进招商引资。
在招商过程中,我市动真碰硬奖惩分明。现场观摩、通报排名、严肃点评层层传导压力;“悬帽招商”、资金奖励、失责问责有效激发活力;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切实保护和激发干部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大家不禁要问,通辽如此招商,效果如何?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从2022年至今,通辽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762个,总签约额3762.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4个、签约额3600.47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330个,总投资681.6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8个、投资额597.25亿元。共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6.38亿元;
——仅2023年上半年,通辽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229个、总签约额1500亿元,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18个,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35%以上,实现招商到位资金121亿元、同比增长17%。
大招商,要如何落地?
加强招商管理,做好多方协调服务
“通辽产业特色鲜明、风光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突出、营商环境良好,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机遇无限、大有可为。”今年2月25日,山东龙马控股集团董事长樊宪国在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座谈会和国家大基地风场项目建设推进会上主动担任通辽的“招商大使”,向与会企业家推介通辽。
这是因为樊宪国亲身感知了我市在支持其项目建设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和服务温度。从招商到落地,通辽不仅把企业当“亲人”,还当“保姆”。党政领导干部担任“项目管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事一协调、一月一推进”,从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到建成投产,全程跟踪服务、帮办代办。
龙马项目是通辽努力将招商项目变为落地项目的成功事例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列为“头号工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攻坚,实现了项目签约数量、签约额度、开工项目、到位资金等主要招商引资指标成倍增长。
去年以来,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通辽市持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做好2023年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涉及考核指标、考核办法、队伍组建等3个配套文件,从招商方式、工作机制、考核内容、认定标准、评分细则、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改进,由“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季招商”向“专业招商、重点招商、全季招商”转变。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一次性为市级招商部门增加20个事业编制和5个内设机构,将旗县招商主管部门由事业单位调整为行政机构,成为政府组成部门,并将金融办职能并入,组建区域经济与金融服务局,赋予金融服务职能,助力招商引资。全市9个旗县市区、22个市直经济部门,择优组建各级招商队伍384支、1300余人。
为解决“重签约轻落地、重招商轻服务”等突出问题,我市建立签约项目数据信息库,深化落实“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全面掌握招商引资项目进度,了解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及时会商研判,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从招商、落地、建设到投产,全周期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同时,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互联网+”全流程在线审批,落实一窗办理、并联审批,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模式,提升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效能;推进“标准地”“用地清单”改革,强化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助力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强化“免证办”“一次办”“帮办代办”等服务。建立完善服务企业会商沟通机制,畅通差评和投诉问题调查整改反馈渠道,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加强招商要素保障,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能耗“双控”弹性管理政策,加大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有效供给。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提升通辽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