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文化 上一版   

红色阿坝 弦歌不辍

——阿坝州红色文化保护与发展综述

《共庆建党100周年演唱会》拍摄于2021年,理县全县干部群众共庆建党100周年。代述彬 摄

建党100周年之际,茂县河西小学学生手绘《羌家儿女绣党旗》感党恩。何清海 摄

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水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芦花会议会址。

学员到黑水县昌德村红军文化广场体验炒青稞。哈斯满 摄

2020年3月3日, 毛日乡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热他村马背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巡逻,成为一道靓丽的“防疫风景线”。

这里是一片红色火种燎原的土地;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来到四川,在川西北地区迎着风雪翻过一座座巍峨的大雪山、踏着坚定的脚步迈过茫茫的沼泽草地,创造出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辛、最为悲壮的伟大征程。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萌芽于雪山草地的长征精神从此烙印在阿坝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他们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如今,阿坝这片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浸染过的革命圣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正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目标,凝聚起强大发展动能,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着锦绣华章。

回望红色历史 铭记革命岁月

盛夏七月行走阿坝,雪山、草地、飘扬的红旗、肃穆的雕塑,都在讲述着红军的不朽史诗。而目光所及,层峦叠嶂,林海茫茫,一派绿色蕴含着无限生机。

作为长征精神代表性见证地和承载地之一,阿坝是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人数最多、驻留时间最长、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党内反对张国焘分裂斗争最激烈、军民鱼水情最深厚的地区。

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相继经过、驻留、转战阿坝境域。

在这里,红军召开了两河口、巴西、卓克基等重要会议,从容应对了建党以来最为严重的分裂危机,挫败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促成了红军北上抗日等重大战略方针的实现,锤炼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红军精神……

在这里,红军实现了战略思想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在这里,红军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土门战役、包座战役等遗址遗迹,形成了重要的决议、指令等历史文献,留下了600余条标语,百余首歌曲歌谣,建立了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政权——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

在这里,红军先后进行了土门、松潘、包座等数十次战役战斗;翻越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夹金山、打古山、巴郎山等33座雪山,三次穿越沼泽水草地,前赴后继、团结坚定、军民同心、官兵一体,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利用雪山草地困死红军的计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漫漫征途中,这些铭刻在历史上的印记,昭示后人,永不磨灭,“雪山草地”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升华为宝贵的长征精神。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入夏以来,到小金县两河口镇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参观的党员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作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那段历史,重温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遗址是红色文化的符号,是历史的见证。置身于红色遗址当中,那一段段峥嵘岁月,一位位时代英雄的光辉事迹,仿佛在眼前重现。”来自重庆的游客王珂告诉记者。

红色资源不仅是一段段红色故事、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红色遗址,它是那段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阿坝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运用好红色资源,是赓续党的红色血脉的重大命题。一直以来,阿坝州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为载体,构建形成“体验+激情+案例+融入”多元化、立体式特色教学体系。突出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把革命事迹转化为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述,通过参观学习、场馆讲解,在历史发生地重温历史,将静静矗立的革命遗址遗迹转化为鲜活的党性教材。

同时,阿坝州各县(市)、各部门通过查阅党史资料、研读回忆录、走访革命历史遗迹等方式,收集整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先驱在阿坝大地的奋斗历程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编纂完成《中国共产党阿坝州简史(1935—2011)》《红军长征在阿坝》(藏汉双语简明读本)等具有州域特色的本土教材,《红军长征过松潘》《懋功解放纪实》等具有县域特色的地方读本,以及《历史铭记—阿坝县英雄模录(1951—2016)》《红色羌族土司—安登榜》等革命先辈人物志。截至目前,阿坝州深入挖掘党史学习教育本土书本教材50余本。

守正,才能脚底有根;创新,才能润物无声。阿坝州还立足红色影像,打造可视可听学习载体,推出《口述历史》《胜利曙光》《解放懋功》等40余套音像教材,让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记忆“热起来”、红色场馆“潮起来”,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阿坝儿女的精神血脉。

弘扬红色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

建州70周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党和政府以民生为本,带领阿坝各族儿女经历了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长征精神在阿坝大地代代相传,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这是坚定理想、传承信念的精神。

在红原县邛溪镇烈士陵园,高原的阳光照在189座大理石墓碑上,55岁的罗建国每天都要来拔杂草、擦墓碑。

罗建国的父亲叫罗大学,于1935年长征中负伤掉队,后来在红原县安家落户。过草地时,很多红军战士长眠于此。1958年,红原县挤出资金修建了这个烈士陵园。因为红军身份,罗大学被安排去看守烈士陵园。1995年罗大学过世前,把这份工作托付给了小儿子罗建国。他们父子两代守护红军陵园已达63年。

“他们都是为守护我们而牺牲的。我们能做的不多,只有竭力将这份恩情记住,一代代传递下去,告诉后人,我们从未忘记。”罗建国说。

——这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独特的黑水民兵精神就是长征精神在这里传承与弘扬的生动实践。

汶川抗震、舟曲抢险、玉树救灾、映秀抗洪……发生重灾险情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多次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在各种驰援救助行动中铸就了“爱党报国、爱军尚武、骁勇善战、战无不胜”的黑水民兵精神,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勇闯新路、开拓新局的精神。

近年来,阿坝州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狠抓红色旅游资源挖掘整合、精品线路规划推介、重点项目建设、重大节会打造,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譬如马尔康市,《尘埃落定》红色文化旅游城项目正在这里加速推进中。该项目以《尘埃落定》大型行进、沉浸、立体式情景剧为内容,打造原真嘉绒藏族建筑群构建的“天地人寨”大舞台,集光影、歌舞、对话“三位一体”的情景演绎大秀,致力于还原浓郁藏族文化和历史生活场景,再现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马尔康市红色文化旅游新名片。

红色阿坝,弦歌不辍。红色印记在阿坝大地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汇聚成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阿坝的强大动力。(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 供稿)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