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媛媛
核心提示
●通辽的生态建设,事关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通辽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就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让通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35年前,一名叫做席宝力皋的15岁少年,坐在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满都拉呼嘎查的一片沙坨子上,看着牛羊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觅食,看着村上人家搬走后留下的一地荒芜,暗下决心,要让这片沙坨绿起来。
沙子里种树,1次活不成,就种5次、8次,10棵里总能活下来1棵。三年里的反复栽种,席宝力皋家房后的70亩树苗终于成活。1997年之后,席宝力皋开始组织全村60户人家种树,三年时间完成4000多亩。
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8万亩。
这是科尔沁人民驱风逐沙的缩影。
时光来到2023年,盛夏时节,俯瞰辽阔的科尔沁大地,一派绿意葱茏。
回眸望去,通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四个千万亩”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地应用,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64.86%,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9%……
让山川起翠屏,让秀水作蓝带,装点出一幅幅天蓝水碧、地绿人宜的美丽新画卷,在通辽大地徐徐展开。
这片土地的绿色底蕴为何愈加深厚?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机从何而来?
通辽广大干部群众的回答异口同声: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绿色是通辽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通辽的责任和潜力。
通辽的生态建设,事关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通辽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就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让通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在这里,追青逐绿,构筑北疆绿色长城。
通辽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历史上的天堂草原由于上世纪的乱垦滥伐变成令人闻之色变的科尔沁沙地,“无风三尺土、有风日点灯”,近200万人口生活在风沙威胁之下。
为了让家园重新染绿,通辽广大干部群众与风沙搏斗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在茫茫沙海播撒绿色希望。
沙海造绿,久久为功。我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尤其是极重度沙化面积减少了36%,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科尔沁沙地达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逐渐形成了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2014年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工程以来,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我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全市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134.51万亩,以年均综合治沙200万亩的速度持续向前推进。
通过防沙治沙,我市草原植被盖度提高至64.86%。平原区通过农田林网建设,使1000多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产量净增20%以上。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30个,全市3000多个村屯实现绿化全覆盖。
——在这里,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辽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西辽河主要流经地,保卫母亲河,守卫好东北、华北、环渤海生态防线,是通辽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也是保障通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2年6月,市委、市政府印发《通辽市量水而行“以水定需”行动方案》,以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坚持“四水四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为指导思想,确定了我市近期水资源配置利用总体目标及相关配套措施。
强化用水总量管控,完成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按水源类型分解落实到行业、嘎查村、取用水户工作,完成9条跨旗县河流地表水水量分配工作。加强取用水监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推进实施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开展“以电折水”系数率定工作。
对西辽河干流苏家堡水利枢纽——总办窝堡水利枢纽段河道主河槽进行分段生态清淤疏浚,确保河流生态流量下泄顺畅。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浅埋滴灌高标准农田工程607万亩。推进再生水利用及工业水源置换,全市工业项目已配置再生水5982.4万立方米,同时完成通辽发电总厂、通辽热电厂、盛发热电等几个高耗水工业企业水源置换工作。
2020年通过水量调度,西拉木伦河台河口断面累计入境水量 1500万立方米,西辽河苏家堡断面累计下泄水量 1000万立方米,水头最终到达西辽河干流苏家堡枢纽下游32公里处。2021年,西辽河入境水量3.7亿立方米,此次水量调度通过西辽河干流引水及充分利用引乌入通工程调水,使得干涸8年多的莫力庙水库重新进水。2022年通过水量调度,西辽河干流总办窝堡枢纽实现20年来首次过水。
——在这里,积极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部署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这就需要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通辽把国土绿化工作和全市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通辽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从工程规划、组织实施等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工程建设,真正把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实施。
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探索、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防沙治沙技术。在多年防沙治沙生产实践中,确定了“两结合、两为主”的生态治理方针。总结推广了“两行一带”、生物经济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锁边林等12种综合治沙模式,以及机械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10余种抗旱造林治沙技术。在国土绿化中大力发展节水高效林业,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配置,尽可能选用杨柳榆、樟子松、五角枫等抗逆性较强的优良乡土树种。
坚持治理保护并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开展森林资源清理整顿工作,完成无立木林地恢复造林300多万亩;划定并实施公益林补偿面积1089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1.8%,每年15.7万户,59.2万农牧民直接受益。
2022年,市人大出台了《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严厉打击乱垦滥牧、乱征滥占、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市人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决定》《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自然保护区66个,10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4个;建立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3个,国家沙漠公园2个。实施了罕山、大青沟、乌斯吐、老哈河南岸沙带、乌旦塔拉5个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促进了我市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