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贾雪 田川 李铁) “突破历史!”在去往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农业水肥一体化子项目施工现场的路上,这四个字从项目负责人口中说出,就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中。
简单地说,农业水肥一体化项目就是建设高效节水农田,在通辽这样的农业大市不算稀奇。但单个项目对20万亩农田集中改造,在通辽地区却是首次。深入施工现场,记者发现,除项目规模“突破历史”外,这些农田还处处凸显一个“高”字。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是造成通辽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山水”工程地下水超采治理修复单元专门设计了农业水肥一体化子项目,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项目推进中心组织专家多次实地调研,为各地块“量身打造”高效节水方案,可见设计规划之“高”。
项目涉及科尔沁区余粮堡镇、育新镇、大林镇共计55个村,点多面散,怎样统筹推进,是摆在施工单位面前的一道考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组织专家与施工、监理单位联动,制定出“边打井边洗井边量深度”“边铺节水管道边埋地线”“边建井房边架设高压线路”等一系列“一条龙”施工方案,各单位、环节无缝衔接,工期大幅缩短,展现出施工效率之“高”。
“项目设计打水源井1478眼,井深要达到90米,每一眼井都是村民和监理一起测量深度,不满意就返工。”负责人的话在施工现场得到了印证,验收人员拿着工具,逐项测量核对:节水管道PP管厚度要达到4.3毫米,地下管插接深度要达到20厘米,彩钢板井房底台上层混凝土厚度要达到8厘米……哪个环节差了分毫都要及时调整,确保交工后使用期能达到15至20年,足见施工标准之“高”。
在项目区内放眼望去,均匀分布在农田上的蓝色管道接头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农民在田地里忙碌着,准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这片土地产量的新“高”。
项目将于5月1日前完工投产。届时,这20万亩农田将在节水的同时提升作物产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