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对于地区发展来说,谁牢牢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权。
当前,我市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创新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继续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最现实的选择是抓招商、建项目,但从更深层次上讲,终归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培育壮大新动能。
学习贯彻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我们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种植业高产创建、养殖业品种培育、传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业组织模式重构等加强研究攻关,通过创新链精准对接带动产业链延伸升级。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关键。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推进研发机构、科技平台“双百”培育计划,鼓励骨干企业与市内外科研机构深化创新合作,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要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完善“揭榜挂帅”等制度,继续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强化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科研创新领域。
我市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制约。以更大力度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就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创建“研发飞地”“人才飞地”,深化“科尔沁英才”和“鸿雁回通”等重点工程,统筹改善人才短缺和人才外流问题,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让更强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全市上下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争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整体上提升我市的创新能力、竞争实力与发展潜力,把通辽的美好发展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