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彦春 王润丰) “你们再早来几天就看见我们利用远程操控无人收割机,收获、出粮等‘一条龙’作业了。现在,从春种到秋收实行的是‘慧’种地啊。”10月29日,奈曼旗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委会副主任张玉辉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上边操控着玉米秸秆粉碎打捆机边喜笑颜开地和记者显摆着。
方家营子村1160口人,9700亩耕地,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车的“望天田”。即使是水浇地也是大水漫灌、“一炮轰”施肥管理模式。由于传统种植技术不到位,既费工费力,效益又不佳,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2021年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强农业实用科技创新,振兴农业新路子。
今年一开春,“两委”成员到各家各户游说,将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托管了7500亩耕地。在奈曼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采用优质DK159耐密玉米品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优良品种全覆盖、精量播种全覆盖、水肥一体化全覆盖、大小垄种植全覆盖、分次施肥全覆盖、玉米螟绿色防控全覆盖、全程机械化全覆盖。
“规模化种植中我们投入‘真金白银’,购买了两架大疆无人机,4台大型现代农机具,在浅埋滴灌基础上,应用了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植保飞防、机械粒收……”说起“慧”种地,张玉辉喜形于色,很是自豪。
“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4000多株增加到6000多株;滴水齐苗,确保生长整齐度;滴灌水肥一体化,多次、精量施用水肥。专家服务团进村下田手把手教,‘云问诊’线上点对点指导……经过统计,每亩达到1043公斤,‘望天田’达到‘吨粮田’,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旁边的村民张喜中如数家珍般啧啧称赞。
“你别以为用上了这些新技术,成本就增加了,其实减少了很多。比如,浅埋滴灌后浇地每亩就节省了80元、电费省30元、飞播灭虫节省60元、收割玉米节省310元,每亩地秸秆卖饲料还能收入100元……今年每亩地保守也得增收1000元以上。”村民李子峰掰着指头和记者算着账。
“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更多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向田野集聚,才能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让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滋润沃野田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中国饭碗’就能端得更牢、装得更满、成色更足。”奈曼旗农牧局副局长王景和望着秋收的田野深有感触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