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6B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诚信之星”撑起文明之城的精神脊梁

张云侠

王军

韩洋

巴奎

王玲玲

白淑琴

初学兰

陈丹丹

东艳杰

丛慧明

文图/本报记者 王利平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城无信不兴。

诚实守信一直是我市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社会诚信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诚信之风如同一粒种子,深植通辽人心中,并外化于行,涌现出一大批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的诚信个人和诚信企业,在全社会形成了守信重诺的文明风尚,为推动通辽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改委组织开展了通辽市“诚信之星”评选活动。经基层推荐、诚信记录核查、审核公示、公众和评委会投票、组委会审定,陈丹丹、巴奎、丛慧明等10人获得“诚信之星”个人称号,通辽金谷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鲁县华蒙开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通辽市公司等10家企业获得“诚信之星”企业称号。

让我们走近“诚信之星”,倾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如何用诚信构筑文明城市之基。

个人诚信:为人至诚 以信立人

过日子谁都会遇到难处,一借一还是常有的事。借出去的是情分和信任,还回来的是感恩和承诺。都说借钱时见真心,还钱时见人品,所以借钱借物,往往最容易看清一个人。

张云侠,女,汉族,1968年3月出生,开鲁县小街基镇大兴村村民。

原本,张云侠和丈夫皮长青经营着一家农机具修理厂,四口之家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皮长青突发脑出血住进了医院,次年又被确诊为尿毒症。2013年6月,皮长青不幸离世,给张云侠留下一个残破的家,儿女尚未成年,还有治病欠下的60多万元外债。

60万并不是小数目,这么高额的外债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来说,无疑是一座无形的“大山”。起初,债主们也担心,人死账烂,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了。但张云侠没有被压垮,没有赖账,她用柔弱双肩体面地扛起了这座大山。

为了还债,过去只是给丈夫当助手的张云侠一边种地,一边跟着店里的师傅从头学习修理技术,重新将自家的修理铺经营起来。9年时间已经过去,如今,张云侠已经还上了50多万元的外债,还扩大了农机修理店。

她说:“当初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帮助了我,做人都要讲诚信,不管再苦再累,我一定会把这钱还上,我死了还有我儿子,我们家不做昧良心的事!”

尽管自己债台高筑,但是在出售机器配件上,张云侠依旧价格实惠,沾利就走,从不漫天要价。她的客户都是附近的农民,有时候大家手头紧,难免赊账,张云侠也大方,不收钱就先把车修了,大家有钱了也会及时还账,从来没有矛盾,笔笔都是“诚信账”。

在张云侠这里,互相信任成为一种默契,她用担当和真诚诠释了诚信可以如此朴素可贵。

今年47岁的王玲玲,从1997年起开始创业经商,先后做过木材加工、餐饮、汽车修配等业务,在20多年的艰苦创业中,她始终坚守着诚实守信的第一原则,数年如一日坚持诚信服务、诚信经营、诚信纳税,取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和良好的市场回报。致富不忘乡亲,事业进入正轨后,王玲玲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说帮忙就真帮忙,说帮多久就帮多久,一心致力于扶贫济困助残,用行动谱写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2014年4月10日,王玲玲通过科左中旗工商局牵线,来到了腰林毛都镇尚乃茫哈嘎查村民陈良梅家里。从聊天中王玲玲得知陈良梅丈夫因车祸去世,与一儿一女生活,儿子在上大学,女儿读初中,全家靠16亩地生活。两个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几乎压垮了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陈良梅,当时她手中都没有春耕生产需要的种子化肥款,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以后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我来管!”了解情况后王玲玲做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她现场为陈良梅捐赠3000元用于孩子上学,两个月后又为其女儿捐赠了2000元。一晃8年过去了,在王玲玲的帮助下,陈良梅的两个孩子都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儿子在新疆服役,入了党还提了干。

无独有偶,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花吐古拉嘎查的张玉桩一家的生活也因诚实守信的王玲玲得到了改善。2014年的7月16日,王玲玲来到了张玉桩家。通过了解得知,张玉桩一家6口人,父母已70多岁,大女儿16岁上初中,二女儿13岁上小学,张玉桩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张玉桩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是聋哑人,生活十分困难,两个女儿面临辍学的境地。

“从今以后我负责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我保证管到她们完成所有学业!”

王玲玲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场为张玉桩捐赠3200元用于孩子上学,并承诺将长期资助两个孩子。这些年,王玲玲一丝不苟地信守着诺言,坚持每年两次走访,按时为两个孩子送上学习费用,还为她们购买衣服、鞋子和学习用品,使他们深受感动。

两句承诺、多年如一日的坚守,王玲玲用诚信之爱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文明一座城。张云侠、王玲玲等人将诚信之风吹向城市各个角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

商务诚信:以诚立业 以信兴业

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和从业者的诚信经营,一个城市只有讲诚信才能突破枷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

2002年,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41岁的初学兰进城打工开始接触家政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栋装修完的楼房,便上前打听需不需要开荒保洁服务,并跟一个自称项目经理的人沟通后,以6000元的价格把开荒保洁的活承包了下来。她找了几个经常一起干家政的姐妹,为了按时交工,她们加班加点干活,常常累得头晕眼花。完工后,初学兰找项目经理结算工资,但他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脱,拒绝支付工钱,后来直接失联。当时年关将至,初学兰控制不住心里的委屈,近乎崩溃。

“当时我刚来市里,没有积蓄,就指着拿了工钱回家过年,跟我一起干的姐妹们也都不容易,这活是我揽的,我不能让她们白干,做人要讲诚信。”就这样,创业初期就碰壁的初学兰向自己的哥哥和妹妹借钱给姐妹们开了工资。

“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立业之根,合作要讲诚信,只有诚信、实干,企业才能走得长远。”从农村妇女到家政工人,再到家政公司总经理、科尔沁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在过去20年的工作中,初学兰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她先后创立了通辽市超越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通辽市诚泽餐饮服务有限公司、通辽市超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辽市超越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从最初的注册资金50万元增加到今天的210万元,从最初的3名员工,发展到今天的300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近千万元,为国家创税67万元。初学兰的公司先后获得了自治区“AAAA级标准化家政企业”、全区“优秀巾帼家政服务企业”、自治区“诚信示范单位”“企业信用AAA级”等荣誉。

东艳杰,女,196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奈曼旗罗莱家纺软装馆总经理。30多年来,她始终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把一个不足3米的小柜台,发展成了走在奈曼地区行业领域前列的优质企业,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下,先后培养了300多名职工独立门户自主经营,走上致富之路。

作为经销商,她对供货商从来没有出现一次延误结货款的情况,好多供货商都说,就凭她的名字,不用交定金就能拿5万元的货,她靠着多年良好的信誉,得到了商户充分信任,成为了很多供货商生意上的好伙伴。

对待消费者,她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买了她的产品,只要不是人为破坏而出现问题,都坚持保修,如果确定是质量问题,就立即更换。今年1月,一个老顾客拿着十几年前买的窗帘说损坏了,她二话没说,让缝纫师修理,同时派工人上门帮助顾客挂窗帘。

“顾客买了我们的产品就是对我们放心,我们就要负责到底。”面对员工的不解,她这样解释。

童叟无欺,一诺千金。这是内蒙古金谷牧歌有机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王军正是凭借这一理念,把公司发展成集原粮贸易、粮食深加工、农业合作社、物流、创业基地、网络营销为一体的扎鲁特旗现代化龙头企业。

经商多年,王军始终坚守着契约精神。面对非合同客户给出诱人的报价,他丝毫不为利益所动,坚持按合同办事;在参与国家临时储备粮收购与存储业务时,中央储备粮通辽直属库提出“即时支付不打白条、严格品控不弄虚作假”的要求,他当即立下军令状,并在实际执行中,证明了他说到做到,果敢决断的性格。为了不给售粮百姓打白条,他临时筹措1000多万元,保证了售粮百姓能及时拿到钱。在粮食验质环节,王军严格要求,对弄虚作假者严惩不贷,在粮食管理部门抽检时,他所收购的粮食均符合甚至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受到各级检查组的好评。

诚信是立业之本,这是我市一直倡导的价值取向。如今,诚信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遵守的企业文化,通辽市的企业家们也正秉承“诚信做人、诚信立业”的原则,昂首阔步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政务诚信:有诺必践 取信于民

诚以立身,信以立德。机关干部职工正确树立诚信观,自觉践行“诚实做人、诚信做事、诚信服务”的宗旨,对进一步完善我市诚信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一名法官来说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必然要求。法官恪守诚信能更好地维护人民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韩洋这样理解诚信。

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更应该信守承诺,做社会的表率,韩洋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严格遵守与当事人约定的时间,真正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

2013年4月22日,韩洋与再审申请人宋某某约定要对其与罗某某排除妨碍一案进行实地查看,但在当天下午科左后旗发生了5.3级地震。第二天,通辽市蒙古族幼儿园通知放假,上幼儿园的女儿无人看管,外面还下着雨,但是与当事人约好的时间不能变,为了查清事实,及时解决纠纷,她把女儿托付给同事,冒雨赶到甘旗卡镇,赶到现场时,宋某某惊讶又欣喜地表示“刚地震完,还下着雨,你们还来啦!”

韩洋与同事一起来到涉案房屋看到房体的裂缝时,她让同事在外面等,自己冒着可能有余震的风险穿过破旧的房屋,查看了两家争议的位置。经过查看,对案件事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该案顺利结案,宋某某送来了感谢的锦旗。

当事人来法院打官司都不容易,确定好的期限,能不改尽量不改,能自己做的就坚决不麻烦别人,这是她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今年3月韩洋的叔叔去世,早上8点多接到消息后,驾车赶回老家,看完老人最后一眼,为了不影响下午接待的案子,饭都没顾上吃就驾车赶了回来,往返160多公里,下午接待的案件顺利进行,避免了改期给当事人带来的麻烦与不便。

韩洋诚信做人、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和律师的信任和认可,树立了法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审判工作的更好开展。

“该收的税一分不少,不该收的税一分不收。”这是科左中旗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职工白淑琴一贯的工作准则,也是她始终坚守的职业操守。

税务部门自2013年以来启动金税工程三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内蒙古作为试点地区率先进行改革攻坚。作为业务骨干,白淑琴每天都是早来晚走,与相关业务科室同事,对基础信息、基本流程、重点环境反复进行核对和测试,将问题解决在第一时间里。2014年12月,金税三期优化版双轨运行,办税服务厅作为“主战场”,她编写每个流程的操作要点,分享给每一个同事,他们白天在综合软件中正常操作,晚上将白天所有业务录入到金三系统中,为2015年1月1日金三如期上线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税厅是直接服务纳税人的窗口,白淑琴多年如一日的优质服务如缕缕春风吹暖了纳税人的心。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只要有纳税人在,即使下班了,她也会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办完,永远不会轻易对纳税人说“明天再来、下午再来”这类话。

在参加税务工作的27年里,她始终在办税服务厅一线工作,零投诉、零差错就是对她最好的肯定。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用真心服务好每一位纳税人,用诚信架起了征纳和谐的桥梁,创造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工作业绩。

在通辽,“诚信”二字早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企业经营以及政务服务的每一处细节。在这片诚实守信的沃土中,一颗颗“诚信之星”冉冉升起,撑起了通辽这座文明之城的精神脊梁。

记者手记

让诚信之花处处绽放

本报记者 王利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一座城市的“信用名片”。

正所谓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企业无信则发展受阻,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全面提升个人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进一步完善诚信建设体系,对构建舒心放心的人文环境、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公正便捷的政务环境,加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力量如何汇聚?诚信家园如何构筑?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涓涓细流终可潺潺成溪,就让诚信之花处处绽放吧。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