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方向已明确,奋力前行。我市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向纵深推进,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开鲁玉王、奈曼牧原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新增13家、达到112家。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重点培育示范合作社612家、示范家庭农牧场602家,流转和托管面积近1000万亩。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的“粮仓肉库”,我市牢牢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谋篇布局、苦干实干。聚焦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牧民增收等目标,紧紧围绕节水增粮、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奶业振兴、“菜篮子”工程等11项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连丰连增,2021年,全市粮食产量179.6亿斤,比2012年增产58亿斤。2022年,全市粮播面积达到2023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8.8%。大豆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39.5%;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3.7万吨,比2012年增产12万吨。截至9月末,全市牲畜存栏1236.6万头(只口)、同比增长7.4%,牲畜出栏622.7万头(只口),同比增长8.2%。其中,全市牛存栏达到369.1万头、同比增长11.5%。
仓禀实,天下安。一串串数据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责任的有力见证。为加快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我市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牧业发展全过程,将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通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快探索“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农牧业现代化新路子。品种培优方面,突出抓好农牧业种子工程,引进11家国内顶级玉米科研团队,成立了玉米种业、肉牛种业两个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攻关、联合育种、试验推广,推动良种变成产品、繁育成为产业;品质提升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种养,建立全程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品牌打造方面,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推动奶业振兴,持续增强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