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6B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明乡风助振兴

文图/本报记者 李肖峰

深秋时节,科尔沁草原依然暖意融融。文艺演出进村、志愿服务下乡……这里随处可见的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活动,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和文明气息。

近年来,通辽市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绿色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努力探索一条具有通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抓党建 引领乡村“新风尚”

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党建引领贯穿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全过程。近些年,有着奈曼旗文明村和通辽市文明村荣誉的青龙山镇平房村不断化难题、解民忧,全面服务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形成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新时代文明新气象,激发出了独属于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以学促干,周例会成为党员学习“加油站”。“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我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开会研究决定,形成的决策也都通过公开栏进行公示,群众对村里想做什么,想怎么做也都明白了,参与性也高。”平房村老党员刘权介绍,近年来,平房村坚持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开展,每周一村“两委”带头学习理论政策,并研究解决村里的各类事项,推荐评选先进典型融入其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村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支持,以集体学习、民主决策、推荐评选,不断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推动平房村民风淳、社风正。

党建引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平房村以党建为引领,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队。网格员靠前服务,主动排查、受理;村“两委”协调,村民参与化解,形成了“村干部+网格员+普通群众”调节矛盾化解新模式,成功实现了“苗头隐患及时消除、微小纠纷妥善化解、重大矛盾有效稳控”的良好局面。“有事儿找村干部”成了村民化解矛盾、打开心结的一把钥匙,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集体性上访事件。

志愿服务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放学后,学生们背上书包欢快地离开校门,到学习室学习是现在平房村里的一景,常常引来家长们的围观,但在以前,家长可没有这份“闲心”。一些学生在放假的时间每天围着电视看,家长也没有能力对作业进行辅导。村“两委”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这一现状后,平房村党支部、妇联牵头组织9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书山勤径,学海泛舟”志愿服务活动。为无人看管的孩子们提供“暑期托管”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这项举措深受群众欢迎,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解决了家长辅导作业的难题,丰富了假期生活。

开展各类活动,焕发文明新风貌。平房村还充分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基础设施,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类文体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活动场地建设成为传递文明功能的强大阵地。年初以来,村里已组织群众开展庆“七一”文艺演出、端午节、元宵节等各类活动10余场次,全方位展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演出过程中,对评选的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进行表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整村向善向美。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对所开展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小积分 激活内生动力

“家里干净得1分,被褥干净得1分,就连说话文明、穿的利索得体也得分,积极参加村集体公益劳动每次计5分,被评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得分更高……”

“积分多了有啥用?积分可以兑换物品啊,积分就是钱!”

在库伦旗库伦镇固日班白嘎查,有这么一家特殊的超市,小超市不大,发挥的作用可不小。

走进固日班白嘎查的“文明团结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整齐地陈列在货架上,与我们所熟悉的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件商品上都没有价格标签,而是一张张标有分值的卡片。

“锅碗瓢盆、米面粮油、洗化用品,应有尽有,都可以用积分换。”村民们争相向记者介绍。在这家超市里,积分就是“钱”,通过做好事、讲卫生、参加村里公益活动等都能挣积分。

今年59岁的村民包德森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村里举办任何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嘎查环境卫生净化美化、各种培训讲座、争做最美家庭、疫情防控站岗……前几天,他用自己的82分积分在“文明团结超市”兑换到了不少生活用品。

“得到这个积分很光荣、很自豪!主要是觉得做正能量的事能得到认可。”包德森高兴地说。

那么,这家超市如何管理?如何经营的呢?

库伦旗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库伦镇固日班白嘎查“文明团结超市”成立于2019年6月,目前由旗妇联、固日班白嘎查“两委”班子共同管理,下设“文明团结超市”管理办公室,主任由驻村第一书记及嘎查妇联主席担任,驻村工作队负责记分。超市运营所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库伦旗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库伦旗商业服务业联合会、基层妇联干部的爱心捐助,还有中科院博士、市妇联领导、旗领导的爱心捐助,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1分等同一元人民币,村民可以根据累积的积分额度到爱心超市兑现等值物品。

同样的文明现象也落地在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在这里,党支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们积极地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村风积分制”。从遵规守纪、村务管理、移风易俗等10个方面,按照百分制对村规民约进行细化和量化赋分,实施对各家庭户的全年动态考核。

经考核后的年度总分与村民年末分红挂钩,按实际得分比例计算村民年末实际分红额度。以一个农户年底评分100分为例,假设公司年底分红为每户1000元,那么该农户年底实际分红就是1000元。如果农户表现的不好,被扣了分,年底评分是80分,那么该农户实际分红则是800元。此外,如果农户表现极为优秀,获得了其他表彰,年底评分得到了最高分120分,那么该农户就可以分红到1200元。

以善存心,以德存世。将“文明村风积分制”和“文明团结超市”纳入乡村文明建设体系,让村民自觉参与其中。那些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群众,庭院美家庭美的文明村民可通过积分获得奖励,此举不仅增强了群众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群众更具获得感,也为乡风文明积蓄了能量。

树典型 激发道德能量

近年来,通辽市坚持以价值观的力量,为人生赋值、为乡村定规。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作用等,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村村评好人,镇镇树模范,挖掘、树立出越来越多的身边榜样。

奈曼旗希勃图嘎查,提起季云华村里人无不啧啧赞叹。老人们说,谁家有这样的好儿媳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年轻的媳妇们则认为,季云华是她们学习的榜样。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走进季云华的家中,清幽的小院整洁干净。“苏木最美家庭”“苏木级文明家庭”“青年文明户”“苏木级美丽庭院”,大门两侧,挂满了一块块的牌匾,每个牌匾都是一个故事。

“四个姑娘,两个儿子,三个孙子,重孙子10岁。你看我有派不?”季云华的婆婆,91岁的冯玉珍老人神情得意地告诉记者。

季云华是名普通的农家妇女,也是远近闻名的孝老爱亲模范。34年前,她嫁到希勃图嘎查。30多年来,她悉心照料婆婆,一家人相亲相爱。

“老人喜欢吃啥,我们就跟着吃啥,慢慢的,口味都一样了。”在季云华看来,年轻人和老人过不到一起,是缺少包容和孝道。“老人喜欢淡口味,咱就少放盐,老人喜欢吃面食,咱就多蒸馒头,多包饺子,其实婆媳相处很简单。”

正是凭着包容和迁就,一家人和和美美走过30多年。然而,不幸的遭遇突然降临到了这个令村人羡慕的家庭里。季云华突发脑出血,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在村里人看来,季云华这个好儿媳做到头了。

婆婆冯玉珍远在长春的女儿上门来,打算把母亲接走。看着婆婆一脸愁容,季云华悄悄对老伴王永和说:“别让咱妈走了,她到哪儿也呆不惯,会上火的,往后你就多挨点累吧。”

就在这时,已经搬到镇上陪读的儿媳妇孙秀娟也悄悄地搬了回来,承担起了照顾婆婆和奶奶的重任。接连两代儿媳的接力,让人们看到了这家人和美孝老爱亲的背后——言传身教的力量。

这之后,连续三年,季云华和儿媳妇被评为“好媳妇”,彩色大照片挂在村里的光荣榜上。

一家人的美好事迹也带动了村里更多人争相效仿。村里接连表扬了一个个“好媳妇”,老人们相继过上了安享晚年的好日子。

希勃图嘎查里,彩色大照片上墙的还有无偿提供自家小院给村民跳广场舞的“助人为乐典范”杨占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不计报酬的“社会公益典范”宋平,“诚实守信典范”季云清,“清洁之家典范”王永和,“孝老爱亲典范”郭秀杰……

从自身做起,到影响周边每一个村民。潜移默化中,人们明荣辱,辨是非,文明村风蔚然。杨占生、宋平、季云清、王永和、郭秀杰……一张张平凡的面孔,一个个村民心中的明星,塑造了“奈曼好人”的群像,擦亮了“文明村”的招牌。

为充分发挥好人引领作用,奈曼旗利用文化墙、宣传栏、道德讲堂等宣传文化阵地,开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好人文化”已经成为奈曼旗乃至通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增颜值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无论是乡村的环境之美,还是构筑乡村多彩的文化生活,最终目的是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而乡村产业的发展,则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秋收时节,走进科尔沁区常宝村。

沿着通村小路而过,村里的文明风尚一览无余。漫步村头巷尾,见不到一片废纸和垃圾。从村书记到村民,常宝村人个个满腔热情。今年夏天,不少村民还自告奋勇当起了志愿者,没事儿就在村子里转悠,监督卫生搞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乡风文明改写了村民的精神风貌,家家户户不仅把自己的一亩二分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基本上人人都能讲几个致富的小故事。”贫困户赵忠林说。

“就像一个家庭过日子一样,越邋遢越没有上进心。”科尔沁区总工会的扶贫干部进村后,先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下手,为村里办实事。扶贫干部进村不足一年,环境大变样。以前的土路一遇雨雪天气就泥泞不堪,如今,村里的所有街道都已经硬化,平整干净的水泥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展现着小村的魅力;曾经杂草丛生、砂石遍地的村委会门前空地,变成了“城市范儿”的高标准休闲文化健身广场,成了村里的一个亮点。

在外长期打工的村民李凯每次回到村子,都能感受到家乡新的变化,起先是村路铺上了水泥,后来道路两旁又竖起了城里才有的路灯,现在村子里又添了健身的小广场。对于村里环境的变化,村民们也纷纷称赞:“现在,村路畅通了、垃圾清运了、路灯明亮了!”

“在大张家村投入2万元建起了文化体育广场,安置了健身器材。在常宝村投资3万元完善了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建立了电子书屋、农民工阅览室。投资1.5万元为四个扶贫村统一购置了服装……”这一笔笔开支过后,村里环境美了,村民文化生活丰富了,日子过的也不再懒散了。

50多岁的贫困户赵忠林一家四口人,两个儿子患有脑瘫,妻子患有心脏病。眼看着左邻右居的日子都好起来了,自家还是几十年不变的老样子。有时候,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真想一咬牙,干脆喝点农药一了百了。

就在他以为日子要永远这么捱着的时候,驻村干部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送来了购药卡。坐在满是灰尘的土炕上,驻村帮扶干部跟赵忠林拉起了家常,让老赵了解了一项项产业扶贫政策……早已对生活心灰意冷的老赵,心里又升腾起了火苗……

在常宝村,在大张家村,走一步似乎就能听到一个新故事。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资助,大病救助,就业培训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比政策更直观的是眼前的变化——

秋收过后,庄稼地里,玉米颗粒饱满。拓宽的村路铺上了沥青路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农户家房前屋后铺上了青石板,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升级改造了村小学和卫生室,宽敞漂亮的群众文化活动室外,新安装了形式各样的健身器材;无线网络覆盖了乡村,农家院里,庄户人将乡村的变化拍成短视频,发上了快手、抖音……

文明似一道绚丽彩霞,让通辽的乡村更美丽。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通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