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7B版: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上一版 下一版  

向党说说心里话

冯占荣(右)

孙晶涛

武荣香

张国郁

李聪波

张秀英

丁方旭

钱守国

赵颖慧

魏艳辉

王呼斯冷(右)

本报记者 王晓飞 本报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魏新瞳 通讯员 邹运 张智敏 韩飞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通辽大地处处洋溢着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喜悦。

从共产党员到普通群众,大家的一句句心里话,都饱含着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骄傲和自豪,蕴涵着对10年来生产生活巨大变化的亲身感受和满腔热忱,抒发着对党的真挚情感,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和坚定信心。

“永远做党的忠诚好儿女”

“党员,在哪里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这句话成为开鲁县开鲁街道民主社区有着51年党龄的冯占荣的行动指南。她说,站在人群里,党员就得当先锋。在平房居住时,她率先响应号召对房前屋后进行硬化、卫生“门前三包”,坚持清扫附近公厕,当起义务保洁员。2020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她召集小区党小组成员为值守人员捐物资、为居家隔离人员代购生活必需品。她悉心关照独居老人,看望义和塔拉镇五合村4位80岁以上老人。

“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不忘初心和使命,把献爱心活动扎扎实实做下去,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话、跟党走,永远做党的忠诚好儿女!”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丁方旭是科左后旗消防救援大队的一名消防员,同时也是一名党员。他见证了党带领人民干事创业的坚定毅力,感受着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心,体会着党践行初心使命的进取精神,这一切一直感召着他、鼓舞着他、感动着他。疫情防控期间,他与妻子坚守岗位,用责任、爱心和使命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我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丁方旭说。

“永远不忘党的恩情”

“是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开鲁县东风镇东敖包村脱贫户武荣香的丈夫因双侧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拄双拐6年之久。依托健康扶贫政策,他实施了股骨头置换术,重拾了生活信心。

丈夫恢复劳动能力后,夫妻二人通过养羊、种植红干椒,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21年达到13万元。“在教育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我的一双儿女圆了大学梦。如今,女儿已经工作、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儿子还在读书。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帮助了我们,我们一家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党的恩情。”武荣香激动地说。

“为民服务办实事”

李聪波在开鲁县小街基镇小方子地村负责党建和扶贫工作。1981年出生的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农民,深深懂得美好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2015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向人民许下了“在决胜全面小康路上大家一起走,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让我见证了一户又一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过上富裕生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对党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李聪波说,他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立足本职工作,为民服务办实事,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好政策带来好日子”

在科尔沁区育新镇新立屯村党支部书记钱守国的印象中,以前村民修建房屋时,都尽可能离村路近一点,就为好卖粮。

那时,每到卖粮时,钱守国最怕下雨,因为路不好,只要一下雨,收粮车进不来,自己也送不出去,玉米一旦发霉,一年的收成就打了水漂。这时只要收粮车愿意来,压价也得卖。

在科尔沁区像钱守国这样被道路所困的农牧民不少。为打通农民的“增收路”,2014年以来,科区下大力气建设农村公路,推进“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项目。截至2018年,10个乡镇、5个国有农牧林场、334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钱守国说:“路修好了,再也不怕下雨天了,收粮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买牛卖牛装车就走,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代表赵颖慧,从事基层教育工作22年,曾任科尔沁区宝双小学校长。宝双小学地处科区西南偏远的唐家村,学校规模小、环境差、经费紧张,赵颖慧的很多办学理念得不到实施。

自从国家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逐步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赵颖慧说:“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和各项政策帮助下,宝双小学新建了植物园、果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等,改善学生住宿环境,让农区孩子享受到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尤其是‘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实现持续优质均衡健康发展。”

“‘国家的孩子’知党恩”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街道居民张国郁是“国家的孩子”,1992年7月1日,他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19年,他在环境监测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现在老年大学学习,经常参加一些合唱团演出等公益活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国家的孩子’,我要学党史知党恩,情系草原感恩母亲,把养父母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用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而奋斗。”

“‘医’心向党不忘初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日常医疗服务逐渐步入正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档升级,辖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查干卫生院院长孙晶涛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医疗卫生实现公益性质的回归。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孙晶涛“医”心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积极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矢志不渝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扎鲁特旗香山镇小河西村小河西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稻田里,魏艳辉驾驶着机械在金色的“稻海”里来回穿梭,收割机将沉甸甸的稻穗吞进去,一粒粒饱满的稻粒倾泻而出,田间地头弥漫着稻香。

过去,小河西村部分农户自己种植水稻,面临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困境。为带动农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魏艳辉与村“两委”充分利用临近小河西水库的区位优势和种植经验,通过成立合作社,组织农户抱团闯市场,确保农户种前有资本、种时有底气、种后有销路,让水稻种植产业真正成为打开村民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今年,合作社种植的水稻,亩产可达1300—1500斤,收入4000元以上。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带领村民不断发展壮大水稻种植产业,打造‘小河西稻香米’品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魏艳辉说。

“村里的好环境提升了幸福感”

走进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电报局村,一条条街巷平坦整洁,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过去,电报局村村民随处丢垃圾现象严重,导致村庄卫生环境差。自从有了“文明团结超市”,以文明行为兑换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便利,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激发起村民参与文明行动的热情。如今,村里再也没有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村民自觉养成了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自强改变形象,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在村里生活了半辈子的张秀英对村里的喜人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用卫生评比的分数兑换商品,不仅为村容村貌加了‘美颜’,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张秀英说。

“传播党的好声音”

什么是记者?365天24小时在线,随时随地待命。作为一名入行3年的记者,扎鲁特旗融媒体中心王呼斯冷对这样的要求已习以为常。

在田间地头、工厂企业,在公园学校、抗击疫情一线……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通过新闻采访,他用脚丈量扎鲁特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真切感受着身边点点滴滴的变化。当“生活越来越好了”“收入越来越高了”“环境越来越美了”这些话语从不同人的口中反复被提及时,他的内心抑制不住地兴奋。

“作为一名记者,希望可以用镜头记录温情万象,用笔杆传播党的好声音,讲好扎鲁特故事,让党的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呼斯冷说。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