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阳
金秋时节,漫步在奈曼旗治安镇淖尔台村,连片的怪柳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怪柳林下一颗颗硕大的西瓜正准备装车,沉甸甸的葵花盘将腰身压弯。沿着水泥路走进农户院落,所见是满院的辣椒,野花与绿草相伴,一步一景。
村庄的颜值在不断刷新,村民的“钱袋子”也日渐鼓起。今天的淖尔台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个美丽乡村在荒沙坡“拔地而起”。
淖尔台村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曾是一个封闭、贫穷、落后的地方,草场沙化植被少,农户的生存条件恶劣。“那些年,村里耕地少人口多,平均每人只摊七厘地,根本不够口粮田,赶上灾年家家户户更是入不敷出。”回忆过去,党支部书记吴敬宇感慨道。
生活的转折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原奈林乡政府科技副乡长武日增。
为了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005年,武日增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大胆提出了依托沙地资源种植无籽西瓜这一规划。
“我们这儿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白天地温回升快,夜间散热迅速,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是种植西瓜的‘风水宝地’,当年,我们村可是全旗第一个种植无籽西瓜的村!”吴敬宇说,2005年全村只有3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15亩无籽西瓜,父亲吴国喜就是其中一位,当年父亲种的5亩西瓜亩纯收入近2000元。这一年,正是因为吴国喜等人带头种植无籽西瓜,淖尔台村实现了产业“零”的突破,随着无籽西瓜产业的不断壮大,淖尔台人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从庭院小面积试种到利用荒沙地大面积种植,从大水漫灌到引进膜下滴灌技术,淖尔台西瓜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如今,依托合作社统一技术和销售,抱团发展,淖尔台无籽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亩产0.65万公斤,年人均增收3750元。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淖尔台村党支部以生态治理为切入,顺应乡风民情实际和生产生活需要,找到了一条“党建+特色种植+荒沙治理”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出路,形成了党建引领下活力有序的乡村振兴样板。如今,淖尔台村鲜椒种植面积970亩,年人均增收3500元;葵花种植面积800亩,年人均增收1700元。
从由沙致贫到因沙致富,淖尔台的发展离不开“生态”二字,全村荒沙地面积由2005年的1万亩缩减到了如今的1500亩。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淖尔台村村民在积极调整种植产业结构之后,正在沙地深处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什么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