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王晓飞

科技创新,非凡十年。

这十年,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这十年,创新投入大幅提高;这十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十年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全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强劲势头。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

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创新通辽科技先行”专家论坛、全市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先后出台了《通辽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通辽市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连续几年表彰为通辽市科技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创新发展正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旋律。

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近十年来,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育成审定玉米、蓖麻、高粱、荞麦等作物23个新品种,其中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国家鉴定。

2012年,自治区首家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我市成立,对培育适宜在我市乃至内蒙古地区推广的、具有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优化我市乃至自治区玉米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中心由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主要负责,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等19家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78名成员组成的团队中,首席专家都是国内玉米产业的顶级科学家。目前,中心正承担的自治区“科技兴蒙”重大专项项目《高产优质绿色玉米杂交种选育及高效节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将为全区玉米种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

近年来,市科技局重点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铝镍硅绿色新材料基地建设和种业创新、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领域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29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达到198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46人,推荐发布科技成果信息330项。累计争取和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75项,总金额21879.9万元。其中,“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得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双创平台项目;“蒙医防治优势病种经典方药研发平台及质量体系建设和示范研究”项目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近日,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蒙古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宝力德教授申报的“蒙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成立,成为我市首家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

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是我市贯彻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推动我市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发展进步。市科技局将创新平台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

通过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全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8月底,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总数达到261个,初步建立起涵盖科技研发、智慧管理、中介服务等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十年来,市科技局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制定了“含金量”较高和吸引力较强的引才政策,打通了广纳英才的“绿色通道”,连续6年赴自治区外重点高校引进博、硕、本毕业生3000余名。同时,通过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建立新型高端智库、深化校地合作等措施,在玉米育种、蒙中药材等多领域均建成了自治区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和团队人才,这些创新人才选择通辽、安家通辽,成为了全市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2022年,《通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出台,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未来更加可期。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49%以上;全市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0.6件以上;市级以上平台载体达到100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00个以上。”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蓝图,自此展开。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