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玉米团长”赵久然的玉米情缘

本报记者 邵南

初次见到赵久然,感觉他很平易近人,讲话时浓眉上下起伏,带着京腔,自带一个老旧的保温水杯,很难相信他就是国内知名玉米育种专家。

赵久然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研究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候选人。

提及他的微信名称“玉米团长赵久然”时,他呵呵一乐。他说:“我带领团队开展玉米育种,当个‘团长’比较适合。”

赵久然1962年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区农村。他从小就知道饿的滋味,“那时候,吃玉米能吃饱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1986年,赵久然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玉米科研工作,开始与玉米结缘。当时,看着身边不少同学都忙着学英语“考托”出国,他也动摇过。但是一本介绍美国矮秆小麦育种专家诺曼·布劳格生平事迹的书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个美国科学家都能扎根发展中国家‘为饥荒世界带来面包’,我要向他学习!”赵久然毅然选择留在国内,并到条件相对艰苦的京郊玉米主产区延庆蹲点搞科研,立志为国家作贡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了这一粒种子,赵久然忙碌了30多年,不断培育玉米新品种,实现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他说,概括起来,自己主要做成了4件大事:第一件就是选育京科968等系列品种;第二件是选育京科糯玉米2000等品种;第三件是选育京农科728等早熟、耐旱、粒收品种;第四件就是构建全国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

2021年11月3日,玉米育种“大咖”赵久然迎来了30多年科研人生中的巅峰时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久然和他的团队凭“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品种京科968的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京科968”是他带领团队选育的100多个玉米良种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2000万亩,累计推广超1亿亩,增产超100亿公斤,是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主导品种之一。

构建全国最大的玉米DNA指纹库是赵久然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在上世纪80、90年代,他见到农民因假劣种子减产甚至绝收,很是气愤。于是萌生了研究一种技术来鉴别种子真假的想法。受人启发,他从最初的同工酶生化标记到RAPD、SSR分子标记,再到SNP新一代分子标记,不断推动技术升级,实现了“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目前,指纹库已储存了10万多个玉米品种的“分子身份信息”,成为全国数量最多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DNA指纹库在分子水平上给每一个玉米品种建立了“分子身份证”,为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受河南省现代种业有限公司和通辽利禾农资的邀请,赵久然来我市作专题讲座,推广新品种京科986。“京科986相较于京科968得到了较大提升,更矮、更粗、更优秀,很值得进一步推广。”赵久然对记者说。

对我市玉米产业发展,赵久然提出了5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高度重视玉米种植良种推广。玉米良种是“芯片”,有了“芯片”才能种出更好的玉米,实现增产增收。第二个建议是,加强玉米全产业链发展。玉米全身宝,要在玉米“吃干榨净”上发力,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壮大产业链条,推动通辽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字做文章,走节本增效、节水的路子,推动玉米产业绿色发展。第四,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不断减少人工、水、肥、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挖掘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最后一点,赵久然建议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粮饲兼用型玉米是指既可在成熟期收获玉米籽粒,还可用秸秆做青饲料的玉米。结合我市农牧业大市的实际,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既能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又能从目前市场对玉米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稳中求发展。

我市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种植处于什么水平?赵久然给出的答案是——综合对比下来,通辽玉米种植水平全国领先。“我会一直关注通辽的玉米种植业发展,希望通辽发展的越来越好。”赵久然对记者说。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在采访结束之际,赵久然说:“我这个人一辈子就只会研究玉米种子,用自己所学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人生信仰。”如今,这位与玉米结下不解之缘的“玉米团长”,在花甲之年仍在带领团队继续奋斗。

版权所有 ©2022 通辽日报 蒙ICP备 102001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