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 李肖峰 王鑫
开鲁,是辽河滋养的百年古镇,更是忠魂铸就的红色名城。这里有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他就是革命烈士、著名音乐家《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同志,他辉煌的革命历史和斗争精神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中。红色开鲁,星火传承。革命先驱的高尚品格与情操,闪烁着红色的光芒永远照耀在开鲁的大地上……
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那时年仅23岁的麦新听到这个消息,奋笔疾书写下了震惊中外的《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最先在上海的文庙演出。当时麦新亲自指挥,现场群情激奋,群众自发在歌曲的结尾喊出了一个“杀”字,后来麦新也将这个“杀”字加入到歌词当中,增强了整首歌的战斗气氛。此后,《大刀进行曲》传唱南北,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再后来,这首歌还在法国巴黎反法西斯大会上演唱,出席大会的42国代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夏秋季旅游的高峰期间,开鲁县红色研学游持续升温。通辽实验中学组织初一全体新生700余人来到该县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品味红色文化。活动中,孩子们走进麦新烈士陵园、开鲁县黑龙坝镇红色记忆收藏纪念馆,通过聆听麦新故事、集体默哀、学唱《大刀进行曲》、瞻仰烈士墓、参观红色记忆纪念馆、观看原创话剧《大刀进行曲》等多种方式,了解革命音乐家麦新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
近年来,开鲁县不断加大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力度,现已建成红色旅游景点4处,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和红色体验旅游活动,增加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教育、农业、会展、体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与文化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对接,秉承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差异开发相结合原则,着力构建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的红色旅游发展体系,筹划以开鲁县红色旅游景点为主,融入红色教育、休闲度假、情感旅游、实景演练、商业活动等多种要素,筹划建设红色文化创意旅游项目,整体展现开鲁地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辐射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使开鲁县成为自治区范围内著名的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深挖以“麦新”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开鲁县传承红色基因,以开鲁镇、麦新镇、黑龙坝镇为轴心,以“开八公路”为主线,建起了东起麦新纪念馆、西至林发红色旅游驿站贯穿12个景点的红色教育路线。同时依托红色教育路线,以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红色教育,吸引市县各级党员干部分批踏上红色之旅,追寻红色印记,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麦新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延伸阅读
国仇家恨 爱国少年
麦新原名孙莫心,1914年12月5日出生在上海,6岁入小学,15岁辍学就业。在麦新读书期间,正是旧中国的大动荡时期,国难、国耻、国恨,激发了少年麦新强烈的爱国思想。
麦新11岁时,作为全家经济支柱的父亲突然病逝,窘迫的生活使母亲拖着病体替人缝补浆洗,养家糊口。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正在读小学的麦新听到枪声和呐喊声,目睹大游行,对帝国主义产生了愤恨思想。
1928年5月3日,麦新读中学时,国民革命军蓄意屠杀中国军人与民众6000余人。“五三惨案”发生后,麦新参加了学校的游行宣传和童子军训练。
从“五卅惨案”到“五三惨案”,风起云涌的抗议游行运动,震撼了麦新年少的心灵,面对国仇家恨,目睹国人被宰割凌辱,麦新的民族意识在觉醒,反帝意识在增强,一颗红色的种子,正在萌芽。
以歌曲为武器 《大刀进行曲》的诞生
1929年,15岁的麦新失学就业,步入动荡的社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麦新参加了上海声援东北抗敌的万人大游行,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他积极参加伤员救护工作,对日本侵略者更加仇恨。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麦新开始参加救亡歌咏活动,向冼星海等人学作曲。
面对风起云涌的上海救亡运动,麦新奋勇向前,他下工厂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走街串巷,教唱救亡歌曲,成为中国新音乐运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等一连串的重大事件教育了麦新。他写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在游行活动中传唱。
1937年7月 “七七事变”,8月 “八一三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麦新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抗日战场。
刀光血影的战场,惊天动地的杀声,激发了麦新极大的民族义愤,以火山喷发的激情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刚劲的旋律催人跃起,代表了四亿中国人抗敌的心声,激昂的词语振奋人心,抒发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半顶毡帽映初心
至今,麦新镇村的男女老少还传颂着一个故事——麦新村的肖家有一个“传家宝”,那是麦新烈士的半顶毡帽。
1947年3月,天还很冷,麦新来到万发永村大柳树下教村民们唱歌。他看到有个村民光着脑瓜,冻得瑟瑟发抖,便立即摘下毡帽,从帽檐处转圈揭开,一分为二,把里边带毡毛的部分戴在了这位村民的头上,自己却戴上了薄薄的单层。
这位村民叫肖广清。当他满是冻疮的耳朵被暖和的毡帽包住的那一刻,他的心里热乎乎的,同时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共产党人就是有一顶毡帽,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人!
在麦新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肖广清决定让自己的弟弟参军报国。经麦新介绍,肖广清的弟弟肖广珠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
这半顶毡帽的故事,如今仍在开鲁大地流传。
赓续红色基因,不改初心筑梦。
草原儿女正在麦新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踏上更加辉煌的伟大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