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天宇 赵谦
结识冷清安,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知道他对书法用功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儿。对一个书法人来说,几年的时光很短,但冷清安却凭着自己的灵慧和勤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14年,中国当代书画协会组织的书法大展中一举夺得银奖。读这件银奖作品,我看到了冷清安的艺术潜质,并认同了他的审美追求和品格内涵。在市场经济面前,他咬定书法这座青山,不饮污浊之流,不随低俗之风,以平静的心态,执着地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锲而不舍,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很令人钦佩。
近年来,书法这株充满生机的艺术之花,饮着传统的甘露,长出自己的姿态,焕发出新颜。与此同时,中国书坛上呈现出异彩纷呈、人才辈出的局面。
我走进冷清安的艺术空间,斗室之内,弥漫着翰墨馨香, 一摞摞书法碑帖和堆积如山的临作,记录着他走过的足迹。再看他的书作,面貌出新,令我愕然,真不知道冷清安的书法造化还如此深厚。
读一幅书法作品,我很关注作品的风神。没有风神的作品,不管形式经营得多么好,都如同死水一潭。读冷清安的书作,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大朴不雕,风神渐现。从每个字的结体、造形、用笔,几乎都能看出其深厚的功力。他不做作,不妄动,质朴无华,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传统书法的土壤。
每个人的行止,都是与他的生活不可分割。冷清安的创作轨迹,同样与他的生活环境、外界影响和治学态度密切相连。“我的性格里有一种好强、不服输的精神。这有点像我的父亲。”说到离世多年的父亲,冷清安表情凝重,眼里忍着泪。冷清安的父亲是位地道的农民,一生勤劳,却有一股不服输、不言败的执着精神,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他的成长进步。冷清安18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了军营,短暂的军旅生涯后,披着生活的风雨,冷清安从部队兵转工到了工程局工作。在单位,生性要强的他很快成了领导最信得过的人。当时他无法丈量要成为书法家的距离有多远,尽管当时他身边的几位朋友很痴迷于书法,但书法对他来说,仍然遥不可及。
真正与书法结缘,还是在冷清安42岁那年,他从东北调到了南方工作。这一年,他偶然结识了几位书法家,受他们的影响,冷清安很快迷上了书法,一有时间,就要练习书法,而且乐此不疲,渐渐成瘾。尽管工作环境艰苦枯燥,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后,他品尝了以书法为伴“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甘苦,也领略到了书法中的趣味。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蓬勃兴起,冷清安踏上了一条充满幻想的道路——在好友的指点下,他开始临帖,一边临《集王圣教序》,一边不断地拜访名师,两年时间,掌握了二王书法的许多特点,做到了书写时有法可依,有度可循。此后,他还曾去追溯米芾的狂放,去神会苏轼、黄庭坚和怀素,在孤独的宁静中领会驾管驭毫的乐趣,让心灵与前贤交流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此基础上,他又花费了两年的功夫,苦临傅山、王铎等大家的作品,实现了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视觉冲击力。通过反复临摹,归类总结,他悟出“书有万变,一线不断”,这条“线”就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则。期间,他还旁涉了《张玄墓志》《龙门二十品》等诸碑,深悟书无定法,旨在风神意趣四字。
返朴归真,浑然天成。任何一种艺术品的生命再生,都是在汇集原有诸类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思想之炉的深度造化,沿着陡峭的险径,达到一个辉煌的顶点。就书法艺术而言,也就是完成一个入帖出帖的过程。读冷清安的作品,以行书为例,从字体的结构上,既有二王之骨络,又有傅山、王铎之用笔,还有董其昌的章法之妙,加之娴熟地渗进了拙意和方笔,使作品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拙意用笔、宽行设置,给作品带来了疏朗、凝重的质感,显得内涵丰富、意韵窦出,耐人咀嚼。此外,冷清安还注意到了音乐对书法创作的介入,仔细品味他的作品,一种悠远、苍茫的“草原情结”从字里行间跳出,紧扣意境和节律,使作品的线条和文字的内涵达到了和谐统一。这大慨与他二十多年的草原工作生活不无关系,也许正是他的“茫茫人生”成就了他。对这种效果的追求,标志着冷清安已基本上走完了从刻意到适意的路程,有了返朴归真、浑然天成的气象。
意境高远,古雅脱俗。从冷清安的每一幅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在意境构筑上的匠心。他既遵循章法规律,又注重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在书法艺术中的综合运用,做到适时地随内容众寡而布阵,随章法特点而用笔,随每字所处的位置而造型。除此之外,在笔墨的运用上,他还讲究黑白的对比度,大胆地打破传统定势,计白当黑,增加了作品的雅度和厚度,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古雅脱俗的享受。
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个瞬间,但钟情书法艺术的冷清安,却耕耘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书法艺术的实践,不进则退,眼下他心态稳定,冲劲十足。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下一个十年,以至在今后日子里,冷清安会一步步丰满自己的创作,拿出更多震憾人心的精品,为企业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愿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简介
冷清安,仡佬族,1962年12月出生于贵州省石阡县。
1980年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90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今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在通辽工作生活四十多年。离开通辽调到南方工作,把通辽作为第二故乡依恋不舍。撰写了数万字的散文随笔抒发自己对科尔沁草原的依恋之情,被收入《科尔沁之子》。
冷清安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国际美术研究院院士、北京墨缘宝书画院院士、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央书画数字频道第三、四届迎春书画展,北京电视书画大赛,中华网络首届书法大赛,北京书画院书画大赛,第七届“羲之杯”全国书法邀请赛,北京墨缘宝书画院一、二、三届全国书画大赛,第六届“炎黄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伟人颂、中国梦”书法大赛,全国红叶楹联书画展,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大别山五省书画展,四川省职工书画展并分获金、银,一、二、三等奖。书法作品入选《中国艺术大家》《一带一路辉煌中国》《伟人颂、中国梦书法作品》。
文学作品:
出版个人作品集《情愫万象》《返青的记忆》《路途风景》三部。
散文《母亲愿遂黔灵山》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
散文《翠月湖畔宜人景》获第十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散文《读你千遍不厌倦》获《海外文摘(文学版)》征文大赛二等奖。
散文《秋时牵牛花儿盛》获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举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散文《静夜时闻田蛙鸣》获“中华颂”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散文《夜色苍茫听春雨》获“华夏情”全国散文邀请赛一等奖。
散文《漠阳江水似饱墨》获全国散文联赛二等奖。散文《秋风婆娑家乡美》获中国散文学会2015年年度散文一等奖。
散文《妈妈,我想对您说》获世界华语散文大赛二等奖。
散文《谁家春燕来啄泥》获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作品入选《中国时代文艺家代表作年选》。
作品选入全国《美文五百篇》《科尔沁之子》。